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古稀之年,他仍行进在扶贫助学路上(图)

作者:万 娟 发布时间:2019-11-2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见习记者 万娟

  日前,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74岁退休教师俞斌再次踏上去往广西百色的旅程。不同以往,这次他是弥补另一位捐资助学者——因公牺牲的广西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留下的遗憾,找到她生前牵挂的3名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俞斌两进新疆、三达西藏、八赴云贵、九下陕川、百上大别山,助学足迹遍布十几个省市。如今,年逾古稀,他捐资助学的步伐仍在继续。

  一纸资助协议定下终身助学情

  1994年,俞斌看到《人民日报》刊发“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公益广告,便报名救助贵州开阳立京小学失学儿童刘章武。“那是我第一次资助学生,当时月工资300多元,我汇了400元。”采访中,俞斌拿出视若珍宝的首张资助协议书,上面清晰地写着:捐款人俞斌,受助人刘章武。

  1996年暑假第一次去看望刘章武,俞斌坐了2天2夜火车,又坐大客车再换中巴,步行30里山路。刘章武家徒四壁,断炊多日,连一碗棒子面糊糊都拿不出。

  立京小学在一座小山头上,校园没有围墙,两排破旧的矮平房就是校舍。身穿粗布衣裳、普通农民一般的校长,双手捧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走向旗杆。国旗缓缓升起,孩子们注视着,认真向国旗敬礼。这一刻,观礼的俞斌眼泪哗哗地掉下来。

  “我当教师这么多年,升旗仪式见了无数次,但都没有这次印象深刻。”俞斌说,他当即取消了外出旅游的计划,将身上的1000多元倾囊捐出,仅留下返程车费。由此,俞斌踏上长达25年的助学路。

  为了从微薄工资里挤出钱来资助留守儿童、贫困学生,他节衣缩食,多年来几乎不添新衣服,不在教工食堂用餐,而是回家煮面条。他还经常捡拾废品,换钱助学。每年暑期,总会有周围的孩子敲门:“爷爷,我要跟你一起捡废品,去帮助贫困小朋友。”

  他向毕业班学生和家长发出倡议,捐出旧书和校服。双休日在家,他一洗就是几十件,晒干后打包寄给贫困学生。25年来,俞斌的身影每周都会出现在邮政局,汇钱寄物,邮出的包裹累计上万吨。

  祖孙三代口中的“爷爷”

  俞斌经常一个人肩扛手提,带着资助金、学习及生活用品去看望贫困学子。为了省钱,他乘坐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山道崎岖,包裹又重,他摔跤无数。当他一瘸一拐来到资助学校,孩子们误以为这位爷爷是残疾人。受伤后,他不舍得花钱看医生,“伤病养养就好了,省下钱,可以多资助一个贫困生”。

  记者问,为什么执著于去贫困地区?他说:“只要能够帮助到孩子们,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就很幸福。”走到哪助到哪的俞斌脚步越来越坚定,玉米糊糊、米汤也是越吃越香,他还同大别山的小学校长比赛“吃稀饭”。

  一次,俞斌去大别山看望受资助的学生曹甲,曹甲的爷爷、爸爸都来迎接。孩子亲切地喊着“爷爷”,紧跟着爷爷、爸爸也随着孩子口吻唤他“爷爷”。俞斌上前握住曹甲爷爷的手,笑道:“我们年纪差不多,您不用这样叫我吧。”“不不不,这是以我孙子的名义,是对您的尊敬。”由此,俞斌成了祖孙三代的“爷爷”。

  有一年,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吴晓山听说俞斌要离开了,哭着央求妈妈带自己去街上,挨家挨户地寻找俞爷爷的身影。看到拎着包裹的俞斌后,抱着他的腿不肯撒手,不断央道:“爷爷,不要走好吗?”摸着孩子的小脑袋,俞斌笑道:“晓山,爷爷下次再来看你。”

  “这些年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我去年37岁,今年47岁!”俞斌喜欢玩笑般地把自己年龄数字倒过来说。这位善良爱笑的老人省吃俭用一辈子,个人资助累计36万余元,只为给留守儿童打造一个温暖的“家”,圆那些素不相识的贫家子弟“求学梦”。

  出身贫寒家庭的俞斌,小时候每天要承担做饭、割猪草、担水等家务,还要照顾7个弟弟妹妹。父母为了生计,不同意俞斌上初中。让俞斌意外的是,有好心人趁他父母不在时偷偷把钱塞到他手里,让他去缴学费,“当时我还小,根本就不认识给我钱的好心人,至今我还不知道他是谁。”因此,饱尝求学艰难的俞斌特别关注贫困学子的学习和生活。

  助学路上有同行者。妻子心疼俞斌下班回家辛苦缝邮包,便揽下了缝洗旧衣服、包裹的任务。忆起过世的妻子,他哽咽了:“临终前,她已经不能说话了,只是盯着墙上几名孤儿的照片,淌下两行泪。”这些年俞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仅有妻子的理解,还有儿子的支持——帮他筹集衣物、找运输车辆等。

  “俞老师,我和丈夫没有孩子,想通过您帮助一些孩子。”余赛芳夫妻二人找到俞斌参与助学,还发动自己的朋友加入。两年来,他们结对帮扶了几十名贫困学子。86岁的老党员陈华荣结对助学10年,还和自己的兄弟提供不锈钢旗杆和升旗平台等援建物资。石塘湾农村商业银行给川贵山区小学生捐赠20多万元的服装……在俞斌这只“领头雁”的带领下,当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扶贫助学队伍。

  2015年,“俞斌爱心工作室”成立,每年结对资助贫困学子1060余人。工作室从单一扶贫助学向扶贫、增智、养志转变,为贫困失学儿童的情商培养发起“增智助学”和“养志助学”行动。俞斌很开心:“工作室有助于深化帮扶内涵,培育助学队伍,拓宽爱心助学路。”

  “刚刚看到微信,有个孩子的学费还没有着落……趁着现在身体还行,我要多走一些路,多帮助一个贫困孩子。”俞斌边走边说。阳光下,他的身影那么瘦小,却又那么高大。

责任编辑:陈路

古稀之年,他仍行进在扶贫助学路上(图)
——记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退休教师俞斌
发布时间:2019-11-2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见习记者 万娟

  日前,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74岁退休教师俞斌再次踏上去往广西百色的旅程。不同以往,这次他是弥补另一位捐资助学者——因公牺牲的广西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留下的遗憾,找到她生前牵挂的3名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俞斌两进新疆、三达西藏、八赴云贵、九下陕川、百上大别山,助学足迹遍布十几个省市。如今,年逾古稀,他捐资助学的步伐仍在继续。

  一纸资助协议定下终身助学情

  1994年,俞斌看到《人民日报》刊发“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公益广告,便报名救助贵州开阳立京小学失学儿童刘章武。“那是我第一次资助学生,当时月工资300多元,我汇了400元。”采访中,俞斌拿出视若珍宝的首张资助协议书,上面清晰地写着:捐款人俞斌,受助人刘章武。

  1996年暑假第一次去看望刘章武,俞斌坐了2天2夜火车,又坐大客车再换中巴,步行30里山路。刘章武家徒四壁,断炊多日,连一碗棒子面糊糊都拿不出。

  立京小学在一座小山头上,校园没有围墙,两排破旧的矮平房就是校舍。身穿粗布衣裳、普通农民一般的校长,双手捧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走向旗杆。国旗缓缓升起,孩子们注视着,认真向国旗敬礼。这一刻,观礼的俞斌眼泪哗哗地掉下来。

  “我当教师这么多年,升旗仪式见了无数次,但都没有这次印象深刻。”俞斌说,他当即取消了外出旅游的计划,将身上的1000多元倾囊捐出,仅留下返程车费。由此,俞斌踏上长达25年的助学路。

  为了从微薄工资里挤出钱来资助留守儿童、贫困学生,他节衣缩食,多年来几乎不添新衣服,不在教工食堂用餐,而是回家煮面条。他还经常捡拾废品,换钱助学。每年暑期,总会有周围的孩子敲门:“爷爷,我要跟你一起捡废品,去帮助贫困小朋友。”

  他向毕业班学生和家长发出倡议,捐出旧书和校服。双休日在家,他一洗就是几十件,晒干后打包寄给贫困学生。25年来,俞斌的身影每周都会出现在邮政局,汇钱寄物,邮出的包裹累计上万吨。

  祖孙三代口中的“爷爷”

  俞斌经常一个人肩扛手提,带着资助金、学习及生活用品去看望贫困学子。为了省钱,他乘坐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山道崎岖,包裹又重,他摔跤无数。当他一瘸一拐来到资助学校,孩子们误以为这位爷爷是残疾人。受伤后,他不舍得花钱看医生,“伤病养养就好了,省下钱,可以多资助一个贫困生”。

  记者问,为什么执著于去贫困地区?他说:“只要能够帮助到孩子们,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就很幸福。”走到哪助到哪的俞斌脚步越来越坚定,玉米糊糊、米汤也是越吃越香,他还同大别山的小学校长比赛“吃稀饭”。

  一次,俞斌去大别山看望受资助的学生曹甲,曹甲的爷爷、爸爸都来迎接。孩子亲切地喊着“爷爷”,紧跟着爷爷、爸爸也随着孩子口吻唤他“爷爷”。俞斌上前握住曹甲爷爷的手,笑道:“我们年纪差不多,您不用这样叫我吧。”“不不不,这是以我孙子的名义,是对您的尊敬。”由此,俞斌成了祖孙三代的“爷爷”。

  有一年,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吴晓山听说俞斌要离开了,哭着央求妈妈带自己去街上,挨家挨户地寻找俞爷爷的身影。看到拎着包裹的俞斌后,抱着他的腿不肯撒手,不断央道:“爷爷,不要走好吗?”摸着孩子的小脑袋,俞斌笑道:“晓山,爷爷下次再来看你。”

  “这些年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我去年37岁,今年47岁!”俞斌喜欢玩笑般地把自己年龄数字倒过来说。这位善良爱笑的老人省吃俭用一辈子,个人资助累计36万余元,只为给留守儿童打造一个温暖的“家”,圆那些素不相识的贫家子弟“求学梦”。

  出身贫寒家庭的俞斌,小时候每天要承担做饭、割猪草、担水等家务,还要照顾7个弟弟妹妹。父母为了生计,不同意俞斌上初中。让俞斌意外的是,有好心人趁他父母不在时偷偷把钱塞到他手里,让他去缴学费,“当时我还小,根本就不认识给我钱的好心人,至今我还不知道他是谁。”因此,饱尝求学艰难的俞斌特别关注贫困学子的学习和生活。

  助学路上有同行者。妻子心疼俞斌下班回家辛苦缝邮包,便揽下了缝洗旧衣服、包裹的任务。忆起过世的妻子,他哽咽了:“临终前,她已经不能说话了,只是盯着墙上几名孤儿的照片,淌下两行泪。”这些年俞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仅有妻子的理解,还有儿子的支持——帮他筹集衣物、找运输车辆等。

  “俞老师,我和丈夫没有孩子,想通过您帮助一些孩子。”余赛芳夫妻二人找到俞斌参与助学,还发动自己的朋友加入。两年来,他们结对帮扶了几十名贫困学子。86岁的老党员陈华荣结对助学10年,还和自己的兄弟提供不锈钢旗杆和升旗平台等援建物资。石塘湾农村商业银行给川贵山区小学生捐赠20多万元的服装……在俞斌这只“领头雁”的带领下,当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扶贫助学队伍。

  2015年,“俞斌爱心工作室”成立,每年结对资助贫困学子1060余人。工作室从单一扶贫助学向扶贫、增智、养志转变,为贫困失学儿童的情商培养发起“增智助学”和“养志助学”行动。俞斌很开心:“工作室有助于深化帮扶内涵,培育助学队伍,拓宽爱心助学路。”

  “刚刚看到微信,有个孩子的学费还没有着落……趁着现在身体还行,我要多走一些路,多帮助一个贫困孩子。”俞斌边走边说。阳光下,他的身影那么瘦小,却又那么高大。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