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加长版”寒假,需要怎样的“硬核”家教

作者:谢延浩 佘敏 李红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延迟开学成为教育界重要防控措施之一。中小学生在这个“停课不停学”的“加长版”寒假中,开启了“宅在家里”的课堂,家长则默默启动了“陪伴学习”模式。家长的亲子陪伴能力及家教能力,成为决定学生居家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发展,营造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沪浙皖教育专业媒体开展“特别寒假里的家庭教育故事”征集活动,反响热烈。本期我们选发部分来稿,将视角投向特别寒假的家庭教育之“道”,敬请关注。

“新六脉神剑”

■谢延浩

  我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叛逆萌生的阶段。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与孩子相互磨合的过程,因为都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循,父母只有用心感受、尽心引导。我把自己的体会总结为“新六脉神剑”,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通过这些“术”去达致孩子成长的“道”。

  “自主学习”剑: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是谁的事?当然是孩子自己的事。超长寒假离开了老师的监督,一“放”一“松”之间,极易偏离固有学习轨道。“家庭即学校”,从时间管理上按照“准学校”的作息安排,和孩子商讨并明确晚上几点睡觉、早上几点起床,然后由孩子结合老师安排的任务,自主安排课表,并自主执行,能动地把握整个学习进程。从2月10日开始,我家孩子就按照每天的课表,一到时间就坐下来学习。借助老师给的资源包,读读背背、写写画画,有实践、有体育、有娱乐,忙碌而充实。

  “有限支持”剑:创造无忧学习环境。有了自主学习这个前提,家长的角色就成了“有限支持”了,力求做孩子学习的有限支持者,而不是包办者、代办者,做孩子的引路人、启发者,而不是决策者。在家提供条件保障才是我的第一要务,帮忙打印资料、进行难题辅导、协助线上提交作业,有时提供些建议。我明显感觉孩子乐于做决策,比如在选修哪些课的决定上,他喜欢动手实践的内容,对音乐欣赏等兴趣不浓,所以我尽量不替他做决定。

  “情绪安抚”剑:弱化孩子负面情感。爱玩、好动的孩子被限制在家中这一狭小的空间,难免烦躁甚至发脾气。一天早起,孩子发现自己长了口腔溃疡,竟然哭了。问原因,居然是“妈妈吃了那么多荤菜,都不长溃疡,我吃这么点却长了,这不公平”。在家宅这么长时间,难免有些不适应,情绪比较容易冲动的确可以理解。家长能做的除了开导之外,还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用运动、游戏、美食去宽慰、去纾解,以弱化孩子的负面情感,减少孩子的焦虑。同时,家长不能“火上浇油”,要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以柔克刚,方显本色。

  “强身健体”剑:练就体魄舒缓压力。孩子说,这个寒假自己进步最大的是“打乒乓球水平有很大提高”。由于条件限制,不能户外运动,只能在家把餐桌作为室内乒乓球台。虽说台面小,父子、爷孙切磋起来也其乐融融。于是,每天做完作业都要来一堂乒乓球练习课。孩子主动收拾桌面、摆放分隔线。此外,还要放任他在家里踢“纸团足球”,轰得墙面哐哐作响。还有老师布置的跳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驱、韵律操等,让运动舒缓孩子特殊时期的压力,在练就健康体魄的同时,也融洽了亲子关系。

  “家庭思政”剑:价值引领润物无声。这个特殊时期,是强化孩子思政教育的最好契机。电视上播放的多是抗击疫情的新闻,彰显了“最美逆行者”的果敢、英勇和付出,显现的是举国动员体制的强大优势。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看新闻、多听评论、多发表看法。孩子说,“看到国家的行动非常迅速,感到自豪”“对医生感到敬佩”……他还创作了书法作品“尽用仁心昭日月,唯将大爱许山河”、美术作品“众志成城”。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价值观受到影响,变得更加热爱祖国,更加崇敬医者,更憎恨那些野生动物的“交易者”与“食用者”。

  “关系无间”剑:成为孩子知心朋友。这个假期可以说是亲子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非常考验家庭关系。如果从“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强烈期盼出发,严格要求与苛责,关系必然紧张;如果从“尊重孩子的天性与选择”的良性暗示出发,不擅长的地方不苛求,有兴趣的地方多发扬,“因材施教”,关系应能缓和。当然,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不是没有规矩的“纵容”,而是有规矩的“自由”,松紧有度,该学习时学习,可以玩时尽兴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的端正和完善上”。家庭和睦,父母恩爱,不争不吵,和谐安宁,这是给孩子最大的慰藉和安全感。问孩子假期和家人的关系有何变化,他回答:“最高兴的事是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了,更加亲密无间。”

  这个“特殊的假期”,也是身为父母的我们与孩子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一段旅程,感恩这段旅程。

 

用心陪伴,静待花开

■佘敏

  这次疫情也是真实的社会情境,给孩子们提供了上一堂生活大课的契机。如何让孩子在这次疫情中成长,获得知识、能力和好的品格?经过和孩子爸爸分析讨论,我们对目标进行了分解和有针对性的设计。

  以疫情事件引导思考行动,塑造正向人生品格。在居家第7天的时候,10岁的孩子显得很烦躁,有诸多抱怨:不能下楼玩、看不到同伴、每天总是单调的几样菜。这个时候,我们引导她一起看新闻。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奔赴抗疫一线,身患渐冻症仍在一线救人的张定宇院长,“逆行”的白衣天使、勇往直前的军人、为百姓生活奔波的社区人员……看了他们的故事,孩子的心被触动了。尤其是张文宏医生那句“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这句话,让孩子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是每个普通人对打胜这场战役的重要贡献。她开始思考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在爸爸的帮助下,她用思维导图做了一张《正确洗手七步法》,并自己配音做成了小视频,经老师的推荐发布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在此过程中,她收获了自信,提高了责任意识,也强化了正向人生品格。

  用居家学习生活任务,锻炼自我管理能力。2月10日,孩子学校发了居家学习的通知,鼓励大家制作个性化课表。在自主管理方面,孩子确实有欠缺,所以第一次制作课表时,我们和她一起整理了学校发的资料包,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逐一安排,分配到每一天,并对起床、睡觉、用餐、学习、锻炼等事项进行了细化。一周执行下来,孩子有了心得,除了更新当周学习内容外,还对体育锻炼的时间点进行了调整,对时间充裕的下午也进行了重新安排,以便在完成学习计划的同时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孩子知道了在家也可以像在学校那样有计划地学习,每天都认真按课表完成学习任务。我作为家长,在陪伴的同时共同遵守作息时间,一起学习、一起锻炼和游戏。这种幸福感是平时生活所无法体验到的。

  用多种资源共学共研,探索新知。家中没有老人,平时我和先生也各忙各的,很难有时间与孩子共同学习新知识,居家学习给了我们契机。在她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我们问她是否需要一起动手做一些科学小实验,很明显孩子兴趣浓厚。于是我们和她选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实验,排在每周的自主课表中,在动手实践环节一起完成,并根据学习实践情况撰写报告。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十多个小实验,她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还总结出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探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家庭体育在疫情防控中大有可为 

■李红 

新华社图 转自中国青年网

  在“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宅运动”一时间成了热搜。然而严峻的疫情和居家条件,让体育锻炼的打开方式不同于平常,没有专业的场地和设备,如何做到既不走形式也不过度运动?如何引导宅在家的孩子进行科学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增强体质

  钟南山院士指出,在病毒感染初期,并没有特效药物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最关键还是看患者的身体体质,依赖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运动是一种应激原,经常运动使人体的各种机能随之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心肺和呼吸道粘膜不断受到锻炼,长此以往体质自然比不运动的人要好,更能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同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肌肉比较发达 ,蛋白质储备比较充分,而骨骼肌是人体内合成谷氨酰胺 (免疫系统的重要能量来源)的最重要场所,含有多种与代谢相关的酶类,对保持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居家体育锻炼重在科学和规律

  科学的锻炼方法应该包括适当的运动量、锻炼规律化和锻炼日常化。中小学生尚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意识与行为,疫情期间,需要用可行的网络视频课程引导他们坚持运动、科学运动。

  “宅运动”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空中课堂、视频课程、体育家庭作业等资源平台,让更多的体育内容和形式进入“课堂”。教师远程指导应以此为契机,改变学校体育沉闷现状,设计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让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在运动内容和强度上有所选择,打破体育不均衡现象。

  合理控制运动量。疫情期间学生居家锻炼以中等运动量的有氧运动为主。运动强度过大容易使机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形成“开窗”期,病毒容易侵入体内;而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则不利于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把握自身情况,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条件、锻炼基础等不同情况控制运动量,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针对性。

  遵循规律性原则。规律的体育锻炼通过改善新陈代谢对人体免疫能力产生影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提出,只有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才算有规律运动,才能产生好的健康效应。疫情期间,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坚持每日运动,培养规律运动的习惯。

  让终身体育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居家体育锻炼一直是学校体育中的短板,此次“宅运动”为克服短板提供了重要契机。目前,很多地区鼓励学校每天布置适量的体育家庭作业,全面实施寒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这是看到了家庭体育的重要作用。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功在平时,利在习惯,学校和家庭要引导中小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让体育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陈路

“加长版”寒假,需要怎样的“硬核”家教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延迟开学成为教育界重要防控措施之一。中小学生在这个“停课不停学”的“加长版”寒假中,开启了“宅在家里”的课堂,家长则默默启动了“陪伴学习”模式。家长的亲子陪伴能力及家教能力,成为决定学生居家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发展,营造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沪浙皖教育专业媒体开展“特别寒假里的家庭教育故事”征集活动,反响热烈。本期我们选发部分来稿,将视角投向特别寒假的家庭教育之“道”,敬请关注。

“新六脉神剑”

■谢延浩

  我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叛逆萌生的阶段。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与孩子相互磨合的过程,因为都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循,父母只有用心感受、尽心引导。我把自己的体会总结为“新六脉神剑”,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通过这些“术”去达致孩子成长的“道”。

  “自主学习”剑: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是谁的事?当然是孩子自己的事。超长寒假离开了老师的监督,一“放”一“松”之间,极易偏离固有学习轨道。“家庭即学校”,从时间管理上按照“准学校”的作息安排,和孩子商讨并明确晚上几点睡觉、早上几点起床,然后由孩子结合老师安排的任务,自主安排课表,并自主执行,能动地把握整个学习进程。从2月10日开始,我家孩子就按照每天的课表,一到时间就坐下来学习。借助老师给的资源包,读读背背、写写画画,有实践、有体育、有娱乐,忙碌而充实。

  “有限支持”剑:创造无忧学习环境。有了自主学习这个前提,家长的角色就成了“有限支持”了,力求做孩子学习的有限支持者,而不是包办者、代办者,做孩子的引路人、启发者,而不是决策者。在家提供条件保障才是我的第一要务,帮忙打印资料、进行难题辅导、协助线上提交作业,有时提供些建议。我明显感觉孩子乐于做决策,比如在选修哪些课的决定上,他喜欢动手实践的内容,对音乐欣赏等兴趣不浓,所以我尽量不替他做决定。

  “情绪安抚”剑:弱化孩子负面情感。爱玩、好动的孩子被限制在家中这一狭小的空间,难免烦躁甚至发脾气。一天早起,孩子发现自己长了口腔溃疡,竟然哭了。问原因,居然是“妈妈吃了那么多荤菜,都不长溃疡,我吃这么点却长了,这不公平”。在家宅这么长时间,难免有些不适应,情绪比较容易冲动的确可以理解。家长能做的除了开导之外,还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用运动、游戏、美食去宽慰、去纾解,以弱化孩子的负面情感,减少孩子的焦虑。同时,家长不能“火上浇油”,要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以柔克刚,方显本色。

  “强身健体”剑:练就体魄舒缓压力。孩子说,这个寒假自己进步最大的是“打乒乓球水平有很大提高”。由于条件限制,不能户外运动,只能在家把餐桌作为室内乒乓球台。虽说台面小,父子、爷孙切磋起来也其乐融融。于是,每天做完作业都要来一堂乒乓球练习课。孩子主动收拾桌面、摆放分隔线。此外,还要放任他在家里踢“纸团足球”,轰得墙面哐哐作响。还有老师布置的跳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驱、韵律操等,让运动舒缓孩子特殊时期的压力,在练就健康体魄的同时,也融洽了亲子关系。

  “家庭思政”剑:价值引领润物无声。这个特殊时期,是强化孩子思政教育的最好契机。电视上播放的多是抗击疫情的新闻,彰显了“最美逆行者”的果敢、英勇和付出,显现的是举国动员体制的强大优势。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看新闻、多听评论、多发表看法。孩子说,“看到国家的行动非常迅速,感到自豪”“对医生感到敬佩”……他还创作了书法作品“尽用仁心昭日月,唯将大爱许山河”、美术作品“众志成城”。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价值观受到影响,变得更加热爱祖国,更加崇敬医者,更憎恨那些野生动物的“交易者”与“食用者”。

  “关系无间”剑:成为孩子知心朋友。这个假期可以说是亲子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非常考验家庭关系。如果从“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强烈期盼出发,严格要求与苛责,关系必然紧张;如果从“尊重孩子的天性与选择”的良性暗示出发,不擅长的地方不苛求,有兴趣的地方多发扬,“因材施教”,关系应能缓和。当然,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不是没有规矩的“纵容”,而是有规矩的“自由”,松紧有度,该学习时学习,可以玩时尽兴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的端正和完善上”。家庭和睦,父母恩爱,不争不吵,和谐安宁,这是给孩子最大的慰藉和安全感。问孩子假期和家人的关系有何变化,他回答:“最高兴的事是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了,更加亲密无间。”

  这个“特殊的假期”,也是身为父母的我们与孩子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一段旅程,感恩这段旅程。

 

用心陪伴,静待花开

■佘敏

  这次疫情也是真实的社会情境,给孩子们提供了上一堂生活大课的契机。如何让孩子在这次疫情中成长,获得知识、能力和好的品格?经过和孩子爸爸分析讨论,我们对目标进行了分解和有针对性的设计。

  以疫情事件引导思考行动,塑造正向人生品格。在居家第7天的时候,10岁的孩子显得很烦躁,有诸多抱怨:不能下楼玩、看不到同伴、每天总是单调的几样菜。这个时候,我们引导她一起看新闻。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奔赴抗疫一线,身患渐冻症仍在一线救人的张定宇院长,“逆行”的白衣天使、勇往直前的军人、为百姓生活奔波的社区人员……看了他们的故事,孩子的心被触动了。尤其是张文宏医生那句“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这句话,让孩子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是每个普通人对打胜这场战役的重要贡献。她开始思考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在爸爸的帮助下,她用思维导图做了一张《正确洗手七步法》,并自己配音做成了小视频,经老师的推荐发布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在此过程中,她收获了自信,提高了责任意识,也强化了正向人生品格。

  用居家学习生活任务,锻炼自我管理能力。2月10日,孩子学校发了居家学习的通知,鼓励大家制作个性化课表。在自主管理方面,孩子确实有欠缺,所以第一次制作课表时,我们和她一起整理了学校发的资料包,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逐一安排,分配到每一天,并对起床、睡觉、用餐、学习、锻炼等事项进行了细化。一周执行下来,孩子有了心得,除了更新当周学习内容外,还对体育锻炼的时间点进行了调整,对时间充裕的下午也进行了重新安排,以便在完成学习计划的同时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孩子知道了在家也可以像在学校那样有计划地学习,每天都认真按课表完成学习任务。我作为家长,在陪伴的同时共同遵守作息时间,一起学习、一起锻炼和游戏。这种幸福感是平时生活所无法体验到的。

  用多种资源共学共研,探索新知。家中没有老人,平时我和先生也各忙各的,很难有时间与孩子共同学习新知识,居家学习给了我们契机。在她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我们问她是否需要一起动手做一些科学小实验,很明显孩子兴趣浓厚。于是我们和她选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实验,排在每周的自主课表中,在动手实践环节一起完成,并根据学习实践情况撰写报告。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十多个小实验,她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还总结出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探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家庭体育在疫情防控中大有可为 

■李红 

新华社图 转自中国青年网

  在“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宅运动”一时间成了热搜。然而严峻的疫情和居家条件,让体育锻炼的打开方式不同于平常,没有专业的场地和设备,如何做到既不走形式也不过度运动?如何引导宅在家的孩子进行科学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增强体质

  钟南山院士指出,在病毒感染初期,并没有特效药物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最关键还是看患者的身体体质,依赖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运动是一种应激原,经常运动使人体的各种机能随之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心肺和呼吸道粘膜不断受到锻炼,长此以往体质自然比不运动的人要好,更能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同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肌肉比较发达 ,蛋白质储备比较充分,而骨骼肌是人体内合成谷氨酰胺 (免疫系统的重要能量来源)的最重要场所,含有多种与代谢相关的酶类,对保持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居家体育锻炼重在科学和规律

  科学的锻炼方法应该包括适当的运动量、锻炼规律化和锻炼日常化。中小学生尚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意识与行为,疫情期间,需要用可行的网络视频课程引导他们坚持运动、科学运动。

  “宅运动”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空中课堂、视频课程、体育家庭作业等资源平台,让更多的体育内容和形式进入“课堂”。教师远程指导应以此为契机,改变学校体育沉闷现状,设计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让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在运动内容和强度上有所选择,打破体育不均衡现象。

  合理控制运动量。疫情期间学生居家锻炼以中等运动量的有氧运动为主。运动强度过大容易使机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形成“开窗”期,病毒容易侵入体内;而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则不利于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把握自身情况,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条件、锻炼基础等不同情况控制运动量,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针对性。

  遵循规律性原则。规律的体育锻炼通过改善新陈代谢对人体免疫能力产生影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提出,只有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才算有规律运动,才能产生好的健康效应。疫情期间,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坚持每日运动,培养规律运动的习惯。

  让终身体育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居家体育锻炼一直是学校体育中的短板,此次“宅运动”为克服短板提供了重要契机。目前,很多地区鼓励学校每天布置适量的体育家庭作业,全面实施寒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这是看到了家庭体育的重要作用。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功在平时,利在习惯,学校和家庭要引导中小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让体育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