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163工程”,塑造研究生培养更优生态

作者:任素梅 汤文清 发布时间:2020-06-0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以“一条主线、六大发展计划、三大支撑体系”为核心,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

“163工程”,塑造研究生培养更优生态

  ■本报记者 任素梅 见习记者 汤文清

  王璐是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研二学生,自去年从新加坡参加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年会回来后,她对专业学习更加投入,还对会议聚焦的主题“区域研究与公共治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以此确定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是南工大确立的研究生培养方向。近年来,该校积极实施“163工程”,即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一条主线”,实施提升生源质量、推进国际交流、借力名师名导、培育导师能力、发展创新创业、增进学术氛围“六大发展计划”,构建研究生培养过程保障、思政教育管理、成果产出考评“三大支撑体系”,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创造国际化视野的学术氛围

  “在为期一年的访学过程中,我在外方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太阳能转换方面的应用研究,完成了三部分的学术研究工作,其中一部分已写成英文学术论文,还有两部分将于本学期完成论文撰写。”黄亨明是南工大材料学院的博士生,曾经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学一年。在该校近日举行的一场研究生国际交流报告会上,他分享了自己精彩的访学经历。

  南工大在实施“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计划”基础上,推进“研究生国际交流计划”,通过修订国际交流资助政策、增设培养方案中的国际交流环节等实招,大力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研究生参加国际交流的人数和资助金额均大幅增加。据统计,2018年该校共资助204名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开展国外短期访学,资助金额达1100万元。

  “研究生国际交流计划”的实施,助推了“研究生学术氛围增进计划”。近年来,南工大以“研究生学长领航计划”和“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项目制”为抓手,以研究生数模俱乐部、研创空间、循环经济协会等社团为平台,以科技论坛、学术会客厅、学术大讲堂、交叉学科学术沙龙等活动为载体,为研究生搭建增进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不少研究生从中获益。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获评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这是南工大博士生朱印龙毕业时交上的优秀答卷。在南工大,像朱印龙这样的研究生还有很多。2019届南工大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自然》等世界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共发表高质量论文20篇。

  营造复合型人才的“从游”氛围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南工大将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导师考核的要素,实施“导师能力培育计划”,从完善导师岗位培训制度入手,出台《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推进导师聘任与考核制度改革,走出了变“资格”为“岗位”的导师评聘改革之路。

  南工大研究生院副院长顾永东介绍说,该校逐步淡化导师资格终身制,对导师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开展年度审核,每年对导师的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如果某位导师某年度没有课题、没有成果,将直接影响这一年度他本人的研究生招生计划。”顾永东说,除了统一标准,学校还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导师评聘要求。

  导师评聘改革激活了南工大导师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营造了研究生培养的“从游”氛围。南工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广明说:“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南工大的研究生培养就是在‘从游’理念指引下,通过导师的传帮带,实现团队式的‘从游’培养。”

  张广明告诉记者,在努力营造研究生培养“从游”氛围的基础上,学校还大力实施“名师名导百人计划”,分期分批遴选100名能力突出的优秀导师,树立崇德笃行、匠心育人的师者典范,带动更多师生成长。

  打造创新创业的干事氛围

  浦瀚是南工大研三学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南京智电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去年还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2018年,浦瀚和创业伙伴注册成立公司,并荣获各类创新创业奖近百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7项。“我在南工大本硕连读7年,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给予了很大帮助。”浦瀚说。

  在南工大,由研究生主持的项目连续3届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两次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这些都得益于该校实施的“创新创业发展计划”。目前,南工大依托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资源,形成“高校+园区+企业+项目”的融合培养模式,打造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版”。

  邹栋是南工大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上学期,他赢得创新创业大赛大奖,获得学习成果绩点10分,国内发明专利获绩点9分,学术论文获绩点610分,最终凭借总分629分排名年级第三,也因此获得今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我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是在南工大读的,学校建构的定量与定性、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非常好,更好地激励了我们成长。”邹栋说。

  南工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华告诉记者,在南工大构建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三大支撑体系”中,“研究生成果产出考评体系”是最大亮点。学校出台的《研究生学术成果绩点核定办法》,让研究生在学术论文、科研奖励、发明专利、学科竞赛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果都会得到相应的绩点分值,这对于提高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都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陈路

“163工程”,塑造研究生培养更优生态
发布时间:2020-06-0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以“一条主线、六大发展计划、三大支撑体系”为核心,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

“163工程”,塑造研究生培养更优生态

  ■本报记者 任素梅 见习记者 汤文清

  王璐是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研二学生,自去年从新加坡参加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年会回来后,她对专业学习更加投入,还对会议聚焦的主题“区域研究与公共治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以此确定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是南工大确立的研究生培养方向。近年来,该校积极实施“163工程”,即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一条主线”,实施提升生源质量、推进国际交流、借力名师名导、培育导师能力、发展创新创业、增进学术氛围“六大发展计划”,构建研究生培养过程保障、思政教育管理、成果产出考评“三大支撑体系”,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创造国际化视野的学术氛围

  “在为期一年的访学过程中,我在外方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太阳能转换方面的应用研究,完成了三部分的学术研究工作,其中一部分已写成英文学术论文,还有两部分将于本学期完成论文撰写。”黄亨明是南工大材料学院的博士生,曾经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学一年。在该校近日举行的一场研究生国际交流报告会上,他分享了自己精彩的访学经历。

  南工大在实施“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计划”基础上,推进“研究生国际交流计划”,通过修订国际交流资助政策、增设培养方案中的国际交流环节等实招,大力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研究生参加国际交流的人数和资助金额均大幅增加。据统计,2018年该校共资助204名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开展国外短期访学,资助金额达1100万元。

  “研究生国际交流计划”的实施,助推了“研究生学术氛围增进计划”。近年来,南工大以“研究生学长领航计划”和“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项目制”为抓手,以研究生数模俱乐部、研创空间、循环经济协会等社团为平台,以科技论坛、学术会客厅、学术大讲堂、交叉学科学术沙龙等活动为载体,为研究生搭建增进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不少研究生从中获益。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获评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这是南工大博士生朱印龙毕业时交上的优秀答卷。在南工大,像朱印龙这样的研究生还有很多。2019届南工大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自然》等世界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共发表高质量论文20篇。

  营造复合型人才的“从游”氛围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南工大将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导师考核的要素,实施“导师能力培育计划”,从完善导师岗位培训制度入手,出台《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推进导师聘任与考核制度改革,走出了变“资格”为“岗位”的导师评聘改革之路。

  南工大研究生院副院长顾永东介绍说,该校逐步淡化导师资格终身制,对导师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开展年度审核,每年对导师的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如果某位导师某年度没有课题、没有成果,将直接影响这一年度他本人的研究生招生计划。”顾永东说,除了统一标准,学校还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导师评聘要求。

  导师评聘改革激活了南工大导师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营造了研究生培养的“从游”氛围。南工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广明说:“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南工大的研究生培养就是在‘从游’理念指引下,通过导师的传帮带,实现团队式的‘从游’培养。”

  张广明告诉记者,在努力营造研究生培养“从游”氛围的基础上,学校还大力实施“名师名导百人计划”,分期分批遴选100名能力突出的优秀导师,树立崇德笃行、匠心育人的师者典范,带动更多师生成长。

  打造创新创业的干事氛围

  浦瀚是南工大研三学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南京智电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去年还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2018年,浦瀚和创业伙伴注册成立公司,并荣获各类创新创业奖近百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7项。“我在南工大本硕连读7年,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给予了很大帮助。”浦瀚说。

  在南工大,由研究生主持的项目连续3届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两次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这些都得益于该校实施的“创新创业发展计划”。目前,南工大依托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资源,形成“高校+园区+企业+项目”的融合培养模式,打造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版”。

  邹栋是南工大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上学期,他赢得创新创业大赛大奖,获得学习成果绩点10分,国内发明专利获绩点9分,学术论文获绩点610分,最终凭借总分629分排名年级第三,也因此获得今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我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是在南工大读的,学校建构的定量与定性、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非常好,更好地激励了我们成长。”邹栋说。

  南工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华告诉记者,在南工大构建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三大支撑体系”中,“研究生成果产出考评体系”是最大亮点。学校出台的《研究生学术成果绩点核定办法》,让研究生在学术论文、科研奖励、发明专利、学科竞赛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果都会得到相应的绩点分值,这对于提高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都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