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智慧校园”赋能一流人才培养

作者:王小亮 吴锡平 张运 发布时间:2020-11-1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扬州大学全力构建“智慧教育”生态,走出一步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先手棋”——

“智慧校园”赋能一流人才培养

  ■见习记者 王小亮 通讯员 吴锡平 张运

  从宿舍床头一键“链接”千里之外的实验农场,到“走进”虚拟仿真实验室探究细胞内部的精微结构;从400万份图书影像等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到精准刻画每一名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路径乃至成长曲线……这不是影视作品中对未来世界的构想描绘,而是扬州大学“智慧校园”建设成果全面渗透教学、科研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扬大以“智慧校园”赋能一流人才培养,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全力构建“智慧教育”生态,走出一步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的“先手棋”。不久前,该校获评“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多元聚合”助推教学改革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扬大第一时间升级改造校园网,全面推进线上教学。顶峰时,该校能经受住万人同时在线、大流量高并发的考验。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扬大教务处处长王承堂看来,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多元化需求,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从容的背后是扬大多年来持续布局、多元聚合的数字资源供给体系。目前,该校拥有5000多门网络课程,年建设SPOC等混合教学课程40门以上,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总访问量达2.6亿人次,日最高访问记录8.6万人次。建成多媒体教室496间,各类智慧教室、录播教室100多间,有效满足了研究性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深度交互的需求。

  硬件上的提升是“强筋健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与时俱进则让智慧教学更加“落子有道”。疫情期间,扬大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理论深、基础梯度大等特点,开发引进“雨课堂”智慧教学系统。课前,预习资料根据不同学生的前期学习状况有差别地推送到手机上;课上,问答以弹幕、多屏互动等形式发送,提问、竞答、交流,高效便捷;课后,扫一扫二维码,疑点、难点、创新点一一呈现。

  同时,扬大持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拥抱“互联网+教育”,大力推行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线上与线下交互渗透、课前与课后优势互补、教导与探讨深度融合。

  “智慧协同”赋能科研创新

  不久前,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在江苏大中农场实施的小麦栽培田间作业无人化生产技术进行实产验收,该技术使小麦平均亩产达618.87公斤,其中最高产田块亩产达665.18公斤。

  这个成果创造了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地区的亩产新纪录。扬大博士生田晋钰是项目的直接参与者,据他介绍,学校试验农田利用物联网技术集成21种传感器,连接校内外试验基地,实现稻麦生长状况在线监测与远程诊断,建立稻麦生长系统,极大提高了科研效能。

  推动田间作业无人化由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是近年来扬大依托“智慧协同”实现科研创新的一个缩影。该校充分运用物联网、VR、AR等新技术,建成校级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管理。目前,共有433台仪器设备在线运行。

  “信息技术正让科研创新千里变咫尺”,在该校科技处处长刘芳看来,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叠加,正加速推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知识之间的协同与融合。“学校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科研管理的深度融合,打造出服务于科研创新的智慧应用体系。”

  施媛媛是扬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善于钻研的她对物联网技术颇感兴趣,得益于学校的科研数据系统,她从全校50000余名师生中匹配到相近领域的学生、导师和平台。大学四年里,从最初“打下手”,到主持科创项目,再到成果孵化与应用,“智慧平台”打破了“信息孤岛”,给师生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指导与服务。截至目前,她已经手握2篇学术论文和3项软件著作权。

  “融合创新”实现泛在服务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创新的环境,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正是营造创新人才合适的土壤。”扬大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秦宏伟介绍说,学校通过多种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师生提供各种智慧校园的“泛在服务”,在智能化的情景创设中推动一流人才培养。

  每到考试月,大量学生挤进图书馆占位抢座,但实际上大部分座位又被空占。“这种特殊状态下的特性需求,与日常规范化管理之间的难题较为突出。”扬大后勤保障处党委书记朱春生说,2017年起,扬大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管理中的难点问题。通过自主设计、合作开发,建成了数字后勤网站、服务监督平台、零星维修抢单系统和学生公寓管理系统等百余个业务系统及便捷化轻应用,实现全程全域的“泛在服务”。

  如今,学生通过手机端就能实时查询并预订图书馆资源,避免了资源闲置;宿舍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实现进出管理的数据化、人性化,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学习效率和幸福指数。

  “智慧赋能人才培养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扬大副校长俞洪亮告诉记者,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战略机遇期,学校将继续以高水平信息化赋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加速推动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落地应用,继续深入推进新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新时代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扬大样本。

责任编辑:陈路

“智慧校园”赋能一流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0-11-1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扬州大学全力构建“智慧教育”生态,走出一步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先手棋”——

“智慧校园”赋能一流人才培养

  ■见习记者 王小亮 通讯员 吴锡平 张运

  从宿舍床头一键“链接”千里之外的实验农场,到“走进”虚拟仿真实验室探究细胞内部的精微结构;从400万份图书影像等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到精准刻画每一名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路径乃至成长曲线……这不是影视作品中对未来世界的构想描绘,而是扬州大学“智慧校园”建设成果全面渗透教学、科研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扬大以“智慧校园”赋能一流人才培养,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全力构建“智慧教育”生态,走出一步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的“先手棋”。不久前,该校获评“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多元聚合”助推教学改革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扬大第一时间升级改造校园网,全面推进线上教学。顶峰时,该校能经受住万人同时在线、大流量高并发的考验。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扬大教务处处长王承堂看来,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多元化需求,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从容的背后是扬大多年来持续布局、多元聚合的数字资源供给体系。目前,该校拥有5000多门网络课程,年建设SPOC等混合教学课程40门以上,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总访问量达2.6亿人次,日最高访问记录8.6万人次。建成多媒体教室496间,各类智慧教室、录播教室100多间,有效满足了研究性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深度交互的需求。

  硬件上的提升是“强筋健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与时俱进则让智慧教学更加“落子有道”。疫情期间,扬大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理论深、基础梯度大等特点,开发引进“雨课堂”智慧教学系统。课前,预习资料根据不同学生的前期学习状况有差别地推送到手机上;课上,问答以弹幕、多屏互动等形式发送,提问、竞答、交流,高效便捷;课后,扫一扫二维码,疑点、难点、创新点一一呈现。

  同时,扬大持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拥抱“互联网+教育”,大力推行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线上与线下交互渗透、课前与课后优势互补、教导与探讨深度融合。

  “智慧协同”赋能科研创新

  不久前,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在江苏大中农场实施的小麦栽培田间作业无人化生产技术进行实产验收,该技术使小麦平均亩产达618.87公斤,其中最高产田块亩产达665.18公斤。

  这个成果创造了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地区的亩产新纪录。扬大博士生田晋钰是项目的直接参与者,据他介绍,学校试验农田利用物联网技术集成21种传感器,连接校内外试验基地,实现稻麦生长状况在线监测与远程诊断,建立稻麦生长系统,极大提高了科研效能。

  推动田间作业无人化由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是近年来扬大依托“智慧协同”实现科研创新的一个缩影。该校充分运用物联网、VR、AR等新技术,建成校级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管理。目前,共有433台仪器设备在线运行。

  “信息技术正让科研创新千里变咫尺”,在该校科技处处长刘芳看来,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叠加,正加速推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知识之间的协同与融合。“学校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科研管理的深度融合,打造出服务于科研创新的智慧应用体系。”

  施媛媛是扬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善于钻研的她对物联网技术颇感兴趣,得益于学校的科研数据系统,她从全校50000余名师生中匹配到相近领域的学生、导师和平台。大学四年里,从最初“打下手”,到主持科创项目,再到成果孵化与应用,“智慧平台”打破了“信息孤岛”,给师生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指导与服务。截至目前,她已经手握2篇学术论文和3项软件著作权。

  “融合创新”实现泛在服务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创新的环境,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正是营造创新人才合适的土壤。”扬大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秦宏伟介绍说,学校通过多种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师生提供各种智慧校园的“泛在服务”,在智能化的情景创设中推动一流人才培养。

  每到考试月,大量学生挤进图书馆占位抢座,但实际上大部分座位又被空占。“这种特殊状态下的特性需求,与日常规范化管理之间的难题较为突出。”扬大后勤保障处党委书记朱春生说,2017年起,扬大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管理中的难点问题。通过自主设计、合作开发,建成了数字后勤网站、服务监督平台、零星维修抢单系统和学生公寓管理系统等百余个业务系统及便捷化轻应用,实现全程全域的“泛在服务”。

  如今,学生通过手机端就能实时查询并预订图书馆资源,避免了资源闲置;宿舍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实现进出管理的数据化、人性化,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学习效率和幸福指数。

  “智慧赋能人才培养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扬大副校长俞洪亮告诉记者,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战略机遇期,学校将继续以高水平信息化赋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加速推动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落地应用,继续深入推进新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新时代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扬大样本。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