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南通市

祝祖岗:为乡村教育赋能

——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实验小学教师祝祖岗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0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拒绝高薪聘请,扎根偏远乡村教育 

  2018年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的祝祖岗,曾收到过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旗下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的邀请,收到过南京市明道中学小学部的高薪聘请…… 但是他始终没有离开海门教育这片沃土。2018年秋季,为了响应海门区教育体育局发出的“振兴乡村教育”的活动号召,他投入了下乡支教的洪流中,奔赴偏远薄弱的乡村学校,前往海门港新区实验小学担任支教校长。他心里清楚:这是一所积弱已久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在海门区教体局的各项考核数据一直列居同类学校末尾,老百姓对优质教育渴望已久。 五年里,他风雨无阻,已经走了25000多公里的支教路程,他还在继续走着…… 

  赋能乡村教师:让每一片绿叶蓬勃生长 

  赋能乡村教师,既要“守”,也要“破”,更要“立”。他给每一个老师发放了专业成长规划表”,与青年老师逐一“私人订制”专业发展规划,指 导他们从“合格老师”成长要求出发,沿着“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的要求进行阶梯式迈进。年后,教师队伍建设终于取得突破学校三分之一教师获评区级“骨干教师”、区级“优秀班主任”称号,老师们的专业自信和成长拔节的幸福,就像乡村的田野一样欣欣向荣起来…… 

  赋能乡村学生:让每一朵苔花精彩绽放 

  坚持“学生站在学校课程建设的最中央”的教育理念,积极铺设学生喜爱的课程跑道。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方努力,学校“海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校园内的楼、路、墙、廊的审美情趣与教育功能巧妙融合,彼此点亮。 

  培养一个孩子就能振兴整个村庄。为了让农村娃亲近乡土文化,学校教育触角延伸到社区,形成乡村学校所特有的教育磁场。组织师生先后走访了13个村委会和几百个农户,研发了《大海里有条小海豚》《走进蛎蚜山》等乡土校本教材12册,组织教师研制配套的活动手册,成功实现了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让师生在优选的传统乡土文化教育中,走进家乡,理解和热爱家乡学校研发的“稻草节”课程获江苏省劳动课程案例评比一等奖。 在他的努力下,学校不断丰富学生延时服务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社团课程建设,积极赋能农村学生个体发展。近五年来,先后有791人次乡村学生在海门区级、省市级的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赋能乡村家庭:让每一个港湾都温暖明亮 

  以良好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每个学期,他都会主动链接每位农村家长,花时间、花精力认真策划家校共育活动,安排教师家访、邀请家长访校,与跟学校周边的村委会接洽,不断巩固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社区联系的这一重要纽带。 在他的指导下,学校成立家校合作共育委员会,为学校的各项活动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推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建设新进程。 

  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乡村文明的高地,他将学校阅览室转化为“乡村图书馆”,每周六周日向全体家长和学生开放,每周都有一名教师进行阅读公益讲座。五年来,在他的推进下,近4万人次接受了书香熏陶,有力促进了乡村书香家庭的建设。 

  为了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在家庭教育理念上有所突破进步,从2018年开始,他倡导每年举办两届“新父母节”,每一届都会邀请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们答疑解惑,传授家教方法,提升家教理念。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两万多人次的家长培训,效果显著。《南通日报》曾用整版篇幅深度报道了学校“新父母节”的盛况。 

  这几年,不少企业开始进驻海门港。当大量的外来务工子女转入学校时,帮助所有外来务工子女尽快融入学校班级,主动了解孩子们父母所在企业的文化建设,征求来自不同企业的积极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完善学校的评价体系,使得企业文化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协调起来,既促进了孩子们的进步,也助力了企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耿美琳

祝祖岗:为乡村教育赋能
——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实验小学教师祝祖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3-07-06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拒绝高薪聘请,扎根偏远乡村教育 

  2018年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的祝祖岗,曾收到过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旗下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的邀请,收到过南京市明道中学小学部的高薪聘请…… 但是他始终没有离开海门教育这片沃土。2018年秋季,为了响应海门区教育体育局发出的“振兴乡村教育”的活动号召,他投入了下乡支教的洪流中,奔赴偏远薄弱的乡村学校,前往海门港新区实验小学担任支教校长。他心里清楚:这是一所积弱已久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在海门区教体局的各项考核数据一直列居同类学校末尾,老百姓对优质教育渴望已久。 五年里,他风雨无阻,已经走了25000多公里的支教路程,他还在继续走着…… 

  赋能乡村教师:让每一片绿叶蓬勃生长 

  赋能乡村教师,既要“守”,也要“破”,更要“立”。他给每一个老师发放了专业成长规划表”,与青年老师逐一“私人订制”专业发展规划,指 导他们从“合格老师”成长要求出发,沿着“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的要求进行阶梯式迈进。年后,教师队伍建设终于取得突破学校三分之一教师获评区级“骨干教师”、区级“优秀班主任”称号,老师们的专业自信和成长拔节的幸福,就像乡村的田野一样欣欣向荣起来…… 

  赋能乡村学生:让每一朵苔花精彩绽放 

  坚持“学生站在学校课程建设的最中央”的教育理念,积极铺设学生喜爱的课程跑道。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方努力,学校“海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校园内的楼、路、墙、廊的审美情趣与教育功能巧妙融合,彼此点亮。 

  培养一个孩子就能振兴整个村庄。为了让农村娃亲近乡土文化,学校教育触角延伸到社区,形成乡村学校所特有的教育磁场。组织师生先后走访了13个村委会和几百个农户,研发了《大海里有条小海豚》《走进蛎蚜山》等乡土校本教材12册,组织教师研制配套的活动手册,成功实现了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让师生在优选的传统乡土文化教育中,走进家乡,理解和热爱家乡学校研发的“稻草节”课程获江苏省劳动课程案例评比一等奖。 在他的努力下,学校不断丰富学生延时服务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社团课程建设,积极赋能农村学生个体发展。近五年来,先后有791人次乡村学生在海门区级、省市级的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赋能乡村家庭:让每一个港湾都温暖明亮 

  以良好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每个学期,他都会主动链接每位农村家长,花时间、花精力认真策划家校共育活动,安排教师家访、邀请家长访校,与跟学校周边的村委会接洽,不断巩固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社区联系的这一重要纽带。 在他的指导下,学校成立家校合作共育委员会,为学校的各项活动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推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建设新进程。 

  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乡村文明的高地,他将学校阅览室转化为“乡村图书馆”,每周六周日向全体家长和学生开放,每周都有一名教师进行阅读公益讲座。五年来,在他的推进下,近4万人次接受了书香熏陶,有力促进了乡村书香家庭的建设。 

  为了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在家庭教育理念上有所突破进步,从2018年开始,他倡导每年举办两届“新父母节”,每一届都会邀请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们答疑解惑,传授家教方法,提升家教理念。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两万多人次的家长培训,效果显著。《南通日报》曾用整版篇幅深度报道了学校“新父母节”的盛况。 

  这几年,不少企业开始进驻海门港。当大量的外来务工子女转入学校时,帮助所有外来务工子女尽快融入学校班级,主动了解孩子们父母所在企业的文化建设,征求来自不同企业的积极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完善学校的评价体系,使得企业文化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协调起来,既促进了孩子们的进步,也助力了企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耿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