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追梦教育四十年

作者:邹兴华 发布时间:2018-11-0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邹兴华

  我是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那个特殊的年代使我们这一代人失去了求学深造的机会,不得不回到农村务农。恢复高考后,1978年我考取了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物理系,时年31岁,上有父母老人,下有3个孩子。失而复得的机会使我们这些老三届学生学习如饥似渴,农村大忙的时候我还要请假回家种地,养家糊口。每逢寒暑假,我总是受母校校长之托,回去担任高三物理老师,为学生补课。那个年代去当补课老师纯粹是义务,学生对我的尊重和热爱,是我自愿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觉得学的知识有用了,虽苦犹甘。

  1982年8月,我从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毕业回到家乡,到武进漕桥中学担任高中物理老师。初为人师的我心怀感恩,充满激情。我每晚点着煤油灯,在办公桌上备课、批改作业、在钢板上刻写蜡纸、编写讲义。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在10点查完学生宿舍后,才急忙骑自行车赶回家中和妻子一起脱粒至凌晨。才忙完,我又急着赶回学校,骑车时不慎跌入河中。高考发榜后,我负责的毕业班取得了这所农村普通高中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为升入大学的学生举行的送别仪式上,学生们满怀感恩的眼神,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3年之后,我被组织选派到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前中”)担任副校长。学校是在唐朝兴建的景德寺基础上改建而成,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86年春,学校新建了一幢理化生实验楼,拥有当时闻名全国的动物标本室。在接下来的10年里,学校拆除了所有平房教室和宿舍,并在原地新建了3幢教学楼和1幢学生食堂,征地新建了6幢学生宿舍楼和3幢教工宿舍楼,满足了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当时我40岁上下,在校级领导班子中还是个年轻人。在做好分管的学校后勤工作的同时,我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上物理课,年复一年地从高一教到高三,内心依然保持着那种初为人师的激情。我兼任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教练,培养了一批年轻教练员,成就了一大批升入清华、北大和南大等著名高校的优秀学子。上世纪90年代初,我担任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江苏子课题组组长,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课题组提出的高中物理教学“分层次教学、分阶段要求、双循环上升”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广获好评,并被评为全国一等奖,为2000年至今的各次课程改革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实践经验。我也在1994年10月被评为江苏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1997年3月,我担任省前中校长,适逢国家教委在全国普通高中开展“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争创活动。学校以争创工作为抓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2001年,我校在武进城区征用300亩土地,投资1.8个亿建设新校区,建筑面积达7.8万平方米。省前中新校区建设极大地推进了武进城市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全市乃至全省树立了省重点高中从农村向城区发展的成功范例。

  学校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关键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由我任组长的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优化高中课程结构的研究”和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引领全校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的一讲到底“灌输式”教学逐步改革为探究、启发式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来开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999年3月,学校高水平率先通过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

  2007年6月,我从省前中校长岗位上退休,要离开省前中这所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我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我在这所学校先后担任了12年副校长和10年校长,一草一木都浸润了我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心血和汗水。省前中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一所名校,圆梦成真,我和全校教职工一样内心充盈着欣慰和骄傲。

  受武进区领导的委托,在常州市、武进区领导的支持下,我开始探索建立两所民办学校——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和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如今,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已成为常武地区一所办学质量高的民办初中,满足了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省前中国际分校也已经成为一所遐迩闻名的民办名校,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在国外名校脱颖而出。2017年6月,省前中国际分校高水平通过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成为全省民办高中里独树一帜的一所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至此,我追梦教育40年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感恩改革开放的40年,让我们的教育无论从外延还是内涵都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惠及万千学子,改变了农家子弟的命运!感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作为教育人,我坚信我国的基础教育将会迎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灿烂明天。

责任编辑:陈路

追梦教育四十年
发布时间:2018-11-0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邹兴华

  我是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那个特殊的年代使我们这一代人失去了求学深造的机会,不得不回到农村务农。恢复高考后,1978年我考取了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物理系,时年31岁,上有父母老人,下有3个孩子。失而复得的机会使我们这些老三届学生学习如饥似渴,农村大忙的时候我还要请假回家种地,养家糊口。每逢寒暑假,我总是受母校校长之托,回去担任高三物理老师,为学生补课。那个年代去当补课老师纯粹是义务,学生对我的尊重和热爱,是我自愿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觉得学的知识有用了,虽苦犹甘。

  1982年8月,我从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毕业回到家乡,到武进漕桥中学担任高中物理老师。初为人师的我心怀感恩,充满激情。我每晚点着煤油灯,在办公桌上备课、批改作业、在钢板上刻写蜡纸、编写讲义。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在10点查完学生宿舍后,才急忙骑自行车赶回家中和妻子一起脱粒至凌晨。才忙完,我又急着赶回学校,骑车时不慎跌入河中。高考发榜后,我负责的毕业班取得了这所农村普通高中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为升入大学的学生举行的送别仪式上,学生们满怀感恩的眼神,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3年之后,我被组织选派到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前中”)担任副校长。学校是在唐朝兴建的景德寺基础上改建而成,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86年春,学校新建了一幢理化生实验楼,拥有当时闻名全国的动物标本室。在接下来的10年里,学校拆除了所有平房教室和宿舍,并在原地新建了3幢教学楼和1幢学生食堂,征地新建了6幢学生宿舍楼和3幢教工宿舍楼,满足了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当时我40岁上下,在校级领导班子中还是个年轻人。在做好分管的学校后勤工作的同时,我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上物理课,年复一年地从高一教到高三,内心依然保持着那种初为人师的激情。我兼任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教练,培养了一批年轻教练员,成就了一大批升入清华、北大和南大等著名高校的优秀学子。上世纪90年代初,我担任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江苏子课题组组长,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课题组提出的高中物理教学“分层次教学、分阶段要求、双循环上升”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广获好评,并被评为全国一等奖,为2000年至今的各次课程改革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实践经验。我也在1994年10月被评为江苏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1997年3月,我担任省前中校长,适逢国家教委在全国普通高中开展“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争创活动。学校以争创工作为抓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2001年,我校在武进城区征用300亩土地,投资1.8个亿建设新校区,建筑面积达7.8万平方米。省前中新校区建设极大地推进了武进城市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全市乃至全省树立了省重点高中从农村向城区发展的成功范例。

  学校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关键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由我任组长的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优化高中课程结构的研究”和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引领全校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的一讲到底“灌输式”教学逐步改革为探究、启发式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来开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999年3月,学校高水平率先通过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

  2007年6月,我从省前中校长岗位上退休,要离开省前中这所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我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我在这所学校先后担任了12年副校长和10年校长,一草一木都浸润了我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心血和汗水。省前中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一所名校,圆梦成真,我和全校教职工一样内心充盈着欣慰和骄傲。

  受武进区领导的委托,在常州市、武进区领导的支持下,我开始探索建立两所民办学校——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和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如今,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已成为常武地区一所办学质量高的民办初中,满足了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省前中国际分校也已经成为一所遐迩闻名的民办名校,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在国外名校脱颖而出。2017年6月,省前中国际分校高水平通过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成为全省民办高中里独树一帜的一所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至此,我追梦教育40年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感恩改革开放的40年,让我们的教育无论从外延还是内涵都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惠及万千学子,改变了农家子弟的命运!感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作为教育人,我坚信我国的基础教育将会迎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灿烂明天。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