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回归,学校求本之路

作者:王乃宁 发布时间:2019-11-1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盐城市第一中学 王乃宁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也是如此。面对知识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割裂、当下与未来失联的教育问题,依托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我们应做的能做的所做的就是从起点找支点,传承教育人的初心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回归初心。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教育的初心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教育的初心,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不忘初心的教育理应成为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知识教育固然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成绩真的不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全部。否则,我们就会背离教育初心、违背教育规律,就只能培养出更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要深化对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初心,把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回归规律。从教育对象的生命性、人的成长的复杂性这一角度来看,教育确实具有农业生产的个性化、丰富性、复杂性。教育过程就像农夫的耕作过程,其劳作的程度和工作精细化水平决定着收获的产量和质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空气、水分等条件。同样,学生的成长也有多方面的需求。教育部原副部长沈晓明曾说,“教育界要认同学生生长发育规律是重要的规律”。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一种单独的力量和单独的因素可影响学生的成长。教育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期待。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否有教师温柔的眼神?我们有没有提供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我们是否掌握了教育的“节气”?我们是否真正关注学生生长的全程?所以,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教育、办学校。

  回归生命。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基因图谱,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鲜活生命。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鲜活的生命体,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有强烈的情感渴求,我们要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我们决不能用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标准来设计学生的生长过程,用一个模子、大一统的要求来对待成长中的不同生命。我们应该允许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都具有他个人生命生长的特质,我们应该对每一个孩子给予最适性的教育和个性化的帮助。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我们把学校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是素质”。我们能为学生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指明方向,二是提供动力。学生有了方向,就会有动力,就会有责任。

  回归生活。如果学生的成长世界只在一间教室里,除了各种刷题,看不到别的风景,这对学生来说是可悲的。教育的目的是让教育生活化,构筑生活化的教育环境,而不是只知学习,只有学习。学校教育在窗外,我们不能也不应扼杀学生融入窗外世界的冲动。教育生活化,或者说生活教育,应该有六个基本点:扎根生活土壤,奠基生活品质,提高生活境界,学会生活本领,获取生活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坚持四个“S”的德育体验范式:生本立场、社会视角、身心体验、生命成长,以推动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体验职业现状、全面认识社会作为重点,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与外界接触,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接触更优秀的人物,让学生感受生活的魅力、体悟成长的喜悦、对未来充满期待,让教育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深度融合。如此,学生将创造精彩人生,教育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路

回归,学校求本之路
发布时间:2019-11-1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盐城市第一中学 王乃宁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也是如此。面对知识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割裂、当下与未来失联的教育问题,依托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我们应做的能做的所做的就是从起点找支点,传承教育人的初心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回归初心。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教育的初心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教育的初心,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不忘初心的教育理应成为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知识教育固然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成绩真的不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全部。否则,我们就会背离教育初心、违背教育规律,就只能培养出更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要深化对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初心,把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回归规律。从教育对象的生命性、人的成长的复杂性这一角度来看,教育确实具有农业生产的个性化、丰富性、复杂性。教育过程就像农夫的耕作过程,其劳作的程度和工作精细化水平决定着收获的产量和质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空气、水分等条件。同样,学生的成长也有多方面的需求。教育部原副部长沈晓明曾说,“教育界要认同学生生长发育规律是重要的规律”。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一种单独的力量和单独的因素可影响学生的成长。教育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期待。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否有教师温柔的眼神?我们有没有提供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我们是否掌握了教育的“节气”?我们是否真正关注学生生长的全程?所以,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教育、办学校。

  回归生命。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基因图谱,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鲜活生命。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鲜活的生命体,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有强烈的情感渴求,我们要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我们决不能用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标准来设计学生的生长过程,用一个模子、大一统的要求来对待成长中的不同生命。我们应该允许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都具有他个人生命生长的特质,我们应该对每一个孩子给予最适性的教育和个性化的帮助。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我们把学校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是素质”。我们能为学生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指明方向,二是提供动力。学生有了方向,就会有动力,就会有责任。

  回归生活。如果学生的成长世界只在一间教室里,除了各种刷题,看不到别的风景,这对学生来说是可悲的。教育的目的是让教育生活化,构筑生活化的教育环境,而不是只知学习,只有学习。学校教育在窗外,我们不能也不应扼杀学生融入窗外世界的冲动。教育生活化,或者说生活教育,应该有六个基本点:扎根生活土壤,奠基生活品质,提高生活境界,学会生活本领,获取生活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坚持四个“S”的德育体验范式:生本立场、社会视角、身心体验、生命成长,以推动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体验职业现状、全面认识社会作为重点,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与外界接触,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接触更优秀的人物,让学生感受生活的魅力、体悟成长的喜悦、对未来充满期待,让教育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深度融合。如此,学生将创造精彩人生,教育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