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作者:牛宝荣 李如密 发布时间:2020-05-2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牛宝荣 李如密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要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即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指导,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我们发现这是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核心追求。

  一、以问启思,感悟学法

  美国教育家特内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创设了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把教学提问由低到高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提问层次。在课堂教学中,于老师通过六个层次的有效提问使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感悟语文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使他的教学提问能够发挥如下作用:首先,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考。于老师的讲授是基于学生的先备知识,通过知识水平提问及理解水平提问引导学生及时回顾、改组已有知识,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能力。于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解读文本内容,激活思维,从而夯实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再次,感悟学习方法,发挥潜力。于老师运用综合水平提问及评价水平提问,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内化、吸收知识。

  二、示范引导,掌握学法

  于永正老师曾指出:“大德无形,大化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他非常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影响”观的理念指导下,他面向全体学生示范并展示学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适合的指导。

  1.教师示范。小学生处于不成熟时期,独立性和自我教育能力欠缺,此时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模仿。由于强烈的向师性,他们把老师作为模仿对象,学习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通过自身的示范,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于老师深谙这一规律,在他的课上经常可以见到老师的示范:规范工整的板书,声情并茂的朗读,异彩纷呈的“下水文”。

  2.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重习惯”是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主张之一。他指出:“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之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可受用一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养成的”,不是“说教”出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效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于老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并促进学生养成优良习惯。

  3.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全班指导后再对个别学生进行学习指导,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知识能力、性格与兴趣的学习方法。只有当学习方法适合学生特点,方法才会有效。于老师在课堂中经常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天生聪慧的学生会调动主观能动性探究学习方法,而资质较差或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他们常常对老师的学习指导视而不见、启而不发。于老师深知此现象,一方面他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能力和潜能,另一方面他能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方式适时进行教育,有效地促进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回顾迁移,运用学法

  课堂总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结课是否成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回顾总结所占据的时间不多,但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吸收、深化、巩固。其次,可以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拓宽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在教学中,于老师以小结形式结尾,让学生回顾总结,抒发读写实践中的真实感受。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逐渐形成“会学习”的能力。

  “重迁移”同样是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主张之一。 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是以读促思,由读到说。于永正老师指出,“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写的迁移”是由读到写的过程,读写结合。阅读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是外化的表达,阅读和写作、学和用的这种同步性,使读写结合成为完全可能的事情。于老师认为“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志是‘会写’”,在教学中,他刻意设置练笔环节,在迁移中掌握学法。

  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问启思,让学生感悟学法;示范引导,让学生掌握学法;回顾迁移,让学生运用学法,体现出高明的学习指导艺术。他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所谓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自求得之”是当今教学之精义。

责任编辑:陈路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指导艺术
发布时间:2020-05-2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牛宝荣 李如密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要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即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指导,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我们发现这是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核心追求。

  一、以问启思,感悟学法

  美国教育家特内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创设了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把教学提问由低到高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提问层次。在课堂教学中,于老师通过六个层次的有效提问使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感悟语文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使他的教学提问能够发挥如下作用:首先,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考。于老师的讲授是基于学生的先备知识,通过知识水平提问及理解水平提问引导学生及时回顾、改组已有知识,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能力。于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解读文本内容,激活思维,从而夯实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再次,感悟学习方法,发挥潜力。于老师运用综合水平提问及评价水平提问,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内化、吸收知识。

  二、示范引导,掌握学法

  于永正老师曾指出:“大德无形,大化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他非常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影响”观的理念指导下,他面向全体学生示范并展示学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适合的指导。

  1.教师示范。小学生处于不成熟时期,独立性和自我教育能力欠缺,此时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模仿。由于强烈的向师性,他们把老师作为模仿对象,学习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通过自身的示范,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于老师深谙这一规律,在他的课上经常可以见到老师的示范:规范工整的板书,声情并茂的朗读,异彩纷呈的“下水文”。

  2.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重习惯”是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主张之一。他指出:“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之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可受用一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养成的”,不是“说教”出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效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于老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并促进学生养成优良习惯。

  3.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全班指导后再对个别学生进行学习指导,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知识能力、性格与兴趣的学习方法。只有当学习方法适合学生特点,方法才会有效。于老师在课堂中经常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天生聪慧的学生会调动主观能动性探究学习方法,而资质较差或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他们常常对老师的学习指导视而不见、启而不发。于老师深知此现象,一方面他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能力和潜能,另一方面他能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方式适时进行教育,有效地促进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回顾迁移,运用学法

  课堂总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结课是否成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回顾总结所占据的时间不多,但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吸收、深化、巩固。其次,可以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拓宽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在教学中,于老师以小结形式结尾,让学生回顾总结,抒发读写实践中的真实感受。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逐渐形成“会学习”的能力。

  “重迁移”同样是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主张之一。 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是以读促思,由读到说。于永正老师指出,“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写的迁移”是由读到写的过程,读写结合。阅读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是外化的表达,阅读和写作、学和用的这种同步性,使读写结合成为完全可能的事情。于老师认为“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志是‘会写’”,在教学中,他刻意设置练笔环节,在迁移中掌握学法。

  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问启思,让学生感悟学法;示范引导,让学生掌握学法;回顾迁移,让学生运用学法,体现出高明的学习指导艺术。他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所谓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自求得之”是当今教学之精义。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