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汤雯 特约通讯员 周丹
日前,江苏省第二届STEM教育大会在无锡召开。会上,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展STEM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STEM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数学素养等四个方面的教育。“我省STEM教育尚在起步阶段,但各地各校都开展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探索。其中,无锡的STEM教育开始较早,成果丰硕,为全省提供了一批成功的范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在了解了现场部分学校开展STEM教育的情况后,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陆岳新如是说。
由点及面
在探索中执着前行
此次,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的表现,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据了解,自2012年开始,梅村实小就开发并实施了订单式走班制项目型科技课程,让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全程参与科技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过程,现在看来,这恰恰成为了其开展STEM教育的前奏。
“在设计这门课程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STEM,只是校本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副校长朱峰告诉记者。经过5年多的课程实践,梅村实小开发了光控小灯、红外循迹小车、声控灯、电磁秋千、会说话的闹钟、橡皮筋动力小车、自动刹车汽车等系列主题的活动项目,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STEM教育的经验积累。2017年,该校正式成为江苏省首批STEM项目试点学校。
由摸着石头过河到渐入佳境,梅村实小对STEM课程的探索经历,体现了无锡STEM教育发展由点及面、逐步深入的过程。近几年,无锡各地各校在学科教育中融合STEM教育,从硬件建设到教师培训,从学科课堂到融合课程,在不断探索中执着前行。
滨湖区以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教育为载体,融入STEM元素。其中,立人小学设立“科学创新特色项目”,提升学生的自主设计、数据收集、计算机操作等能力,为今后制作小发明提供引导。育红小学以“物联网+STEAM创客教育”课程和“mBlock小创客玩转机器人”课程为依托,开展研究活动。
惠山区制订了中小学生中长期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科研基地、青少年科技活动场馆,开展跨学科的科学学习和教育。目前,该区已成为全省第一批STEM教育县域实验区。据惠山区教育局局长徐立峰介绍,下一步,该区将从三个方面开展STEM教育实验工作:一是由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组建指导团队,为试验区把脉、掌舵;二是由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建STEM教育中心组,进驻项目学校;三是全力支持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为龙头的项目学校开展STEM教育活动,形成有辐射力、影响力的一批STEM教育研究成果。
走出去引进来
触动教师创新的琴弦
STEM教育开展得好不好,师资是关键。近年来,无锡市教科院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STEM素养。“仅今年一年,我们就组织了5场不同层次的讲座和培训,对教师的触动很大。”无锡市教科院院长陈江辉告诉记者。
今年1月15日,无锡市中小学(幼儿园)STEM教育推进会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召开。会议明确了项目学校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强调了学校教育应注重与生活、学科、艺术等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动脑多动手,引领教和学方式的变革。“这让我充分了解了学校应该要做什么,接下来的关注重点究竟在哪里。”作为试点学校的项目负责人,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教师黄秦琪的想法代表了与会人员的心声。
4月,无锡市组织了中小学(幼儿园)STEM教育专题培训。培训围绕“STEM教育在中小学的应用”这一主题,采用专题研讨、专家讲座、实践操作、名校考察相结合的浸润式培训方式,让参训者对STEM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暑假期间,无锡市教育局举办了“2018年无锡市暑期STEM引智培训”活动,(上接第1版)邀请国外专家对来自无锡市区18所高中的50余位物理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参训教师分组学习,通过对现实中某种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常见的素材动手设计制作,并通过实验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规律,由此体验STEM课程的不同理念与实践方法。
“一系列的培训,让我们的教师能够充分理解STEM教育,树立跨界教学的理念,融会贯通地使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实践创造、表达组织、分析总结能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校长韩建芳说。
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科学教师惠锋明曾参加过多次省级、市级STEM教育培训,他感觉这对于提升业务素养至关重要:“无论是政策解读,还是经验推广,都为基层学校开展STEM教育提供了实践引领。”
推进特色项目
让STEM教育绽放精彩
电影工坊、录音棚、陶艺设计室、工业设计室、服装设计与形体中心、创客空间、无人机教室、技术与设计室、音乐鉴赏教室……走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想象·创造”课程基地,仿佛走进了智慧与科技的大观园。
依托高中课程基地,省锡中在2009年就开始了“想象·创造”课程群的探索。学校深度融合艺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整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了包括3个门类30余门课程的跨学科课程群,建立了长短课结合、大单元制的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还建立了主体多元的课程合作开发机制。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引入外教,研发“设计科”,全英文授课;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和政府机关合作,研发课程,请高校教授来校授课;实施“雏鹰反哺”计划,请优秀毕业学子返校开设“电子制作”课……“在专业、精致的学习环境里,打破了学科界限,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综合能力必然得到提升。”该校课程教学处副主任胡晓军说。
无锡市第一中学的“基于STEM的数学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基地”自立项以来,也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近两年,该校学生在国内外各项创客比赛、机器人比赛、物联网比赛中多次获奖。据该校STEM研究小组组长张禄介绍,一中的STEM系列课程是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的。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校园创客嘉年华、纸桥大赛、纸飞机大赛、水火箭大赛、“定点空投”大赛、晶体生长大赛等等。“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能在各级各类的创客比赛中屡有斩获,主要得益于学校为其开设的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
在无锡各校,这样的STEM项目还很多,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的“基于STEM的技术课程基地”、江苏省天一中学的“江苏省技术课程联盟”基地项目、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的“人工智能在高中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的“依托创客教育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等,正是依托项目研究,无锡各校的STEM教育才得以持续推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下一步,我们将以点、线、面的方式循序渐进开展STEM教育,增加社会参与路径、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将STEM教育和学校教育、创客教育、社区实践等结合起来,提高STEM教育的参与性、共享性和普及性。”陈江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