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两类学校”建设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2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

  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经济欠发达、人口不足50万的宿豫区,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统筹谋划,精准施策,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两类学校”建设,积极回应群众优质教育需求,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

  下好先手棋,精心编排强规划。2015年以来,我区根据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和城乡学校建设,按照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编制《宿豫区教育资源布局规划(2016—2030)》,确定学校布局布点、办学规模和建设标准,并纳入城镇规划严格实施。目前,结合《宿豫区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按照“科学研判、按需保留、兼顾城乡、稳妥推进”的原则,修编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计划新改扩建学校26所,实现农村集中居住区全覆盖,切实改善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确保乡村孩子“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

  聚焦标准化,精准投入强硬件。围绕校舍新、环境新、设备新、屏幕亮的目标,实现城区、乡镇、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三个一样”。一是实施校舍提升工程。投入4000余万元原址新建小规模学校校舍6000 平方米,配足配齐设施设备,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定标准。近两年投入2.4亿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升级改造工程,改扩建校舍8万平方米,新建塑胶运动场12万平方米,打造 “一路一景、一景一画” 的诗画校园。二是实施智慧校园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小规模学校千兆光纤连通率100%,无线网络覆盖率100%,电子白板配备率100%,让课堂与世界互联、教师与名师同行、孩子与未来牵手,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三是实施暖心温馨工程。投入1.6亿元,升级改造学校食堂18个、宿舍800间,全面添置空调和饭菜保温保暖设施,配备直饮水、淋浴房、宿舍“微书房”,充分满足学生寄宿、学习需求,确保每名学生“吃上热乎饭、住上暖心房、学在温馨家”。

  着力促均衡,精选师资强队伍。一是推进双向交流。完善教师交流机制,通过城乡互动、校际交流、支教走教等形式,按标准为小规模学校配备专兼任教师,并对交流到乡村学校的教师每人每年给予5000元生活交通补助,让“家门口的学校”拥有越来越多的“好老师”。二是强化师资培训。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4个,充分发挥区内名师辐射作用,定期开展学科研修活动,并组织区内骨干教师进行校级二次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三是提高教师待遇。落实乡村教师岗位补贴,在严格执行省定政策的基础上,提高30%的比例发放小规模学校补贴,并在教干选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中实行“三个优先”,切实提升乡村教师“获得感”。

  奏响主旋律,精细管理强质量。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城区优质学校和乡镇中心校与小规模学校挂钩共建“2+1”机制,定期开展送教、送研、送培活动,并实施“室站融合1+1”教研改革,为乡村教师“放样子”“出点子”“选路子”,“手把手”帮助小规模学校发展见成效、上水平。二是常态开设“空中课堂”。拓展“互联网+课堂”应用,常态开展区内名师课堂教学网络直播活动,让学科教师共研教学技巧,让乡村学生同享优质课程,实现“空中课堂周周有、学科安排全覆盖、千百师生同参与”。三是创新留守儿童少年关爱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探索实施 “433陪伴制”关爱模式,开设“四点半彩虹学堂”,通过“四结伴”“三优先”“三沟通”系列行动,着力实现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少年有关爱、不孤单。

  聚力提内涵,精塑品牌强特色。一是“一校一品”亮文化特色名片。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路径,发挥传统优势,开发特色课程,提炼办学思想,形成艺术、科技、体育等校园特色文化,实现“一校一品、一校一特”。二是“体艺1+X”亮体艺特色名片。将校园足球确定为引领项目,每年举办“校长杯”“区长杯”足球联赛,广泛开展社团活动,让孩子“看单点菜”“体艺俱佳”,让校园沐浴阳光、传承艺术,建成苏北首批、宿迁唯一的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三是继承传统亮经典特色名片。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举办“美文诵读”“校园诗词大会”“我是小小朗读者”“小诗仙”评选等活动,促进师生阅读经典、吟诵诗文、传习技艺,让中华民族智慧精华引领师生个人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陈路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两类学校”建设
发布时间:2019-02-2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

  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经济欠发达、人口不足50万的宿豫区,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统筹谋划,精准施策,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两类学校”建设,积极回应群众优质教育需求,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

  下好先手棋,精心编排强规划。2015年以来,我区根据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和城乡学校建设,按照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编制《宿豫区教育资源布局规划(2016—2030)》,确定学校布局布点、办学规模和建设标准,并纳入城镇规划严格实施。目前,结合《宿豫区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按照“科学研判、按需保留、兼顾城乡、稳妥推进”的原则,修编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计划新改扩建学校26所,实现农村集中居住区全覆盖,切实改善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确保乡村孩子“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

  聚焦标准化,精准投入强硬件。围绕校舍新、环境新、设备新、屏幕亮的目标,实现城区、乡镇、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三个一样”。一是实施校舍提升工程。投入4000余万元原址新建小规模学校校舍6000 平方米,配足配齐设施设备,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定标准。近两年投入2.4亿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升级改造工程,改扩建校舍8万平方米,新建塑胶运动场12万平方米,打造 “一路一景、一景一画” 的诗画校园。二是实施智慧校园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小规模学校千兆光纤连通率100%,无线网络覆盖率100%,电子白板配备率100%,让课堂与世界互联、教师与名师同行、孩子与未来牵手,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三是实施暖心温馨工程。投入1.6亿元,升级改造学校食堂18个、宿舍800间,全面添置空调和饭菜保温保暖设施,配备直饮水、淋浴房、宿舍“微书房”,充分满足学生寄宿、学习需求,确保每名学生“吃上热乎饭、住上暖心房、学在温馨家”。

  着力促均衡,精选师资强队伍。一是推进双向交流。完善教师交流机制,通过城乡互动、校际交流、支教走教等形式,按标准为小规模学校配备专兼任教师,并对交流到乡村学校的教师每人每年给予5000元生活交通补助,让“家门口的学校”拥有越来越多的“好老师”。二是强化师资培训。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4个,充分发挥区内名师辐射作用,定期开展学科研修活动,并组织区内骨干教师进行校级二次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三是提高教师待遇。落实乡村教师岗位补贴,在严格执行省定政策的基础上,提高30%的比例发放小规模学校补贴,并在教干选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中实行“三个优先”,切实提升乡村教师“获得感”。

  奏响主旋律,精细管理强质量。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城区优质学校和乡镇中心校与小规模学校挂钩共建“2+1”机制,定期开展送教、送研、送培活动,并实施“室站融合1+1”教研改革,为乡村教师“放样子”“出点子”“选路子”,“手把手”帮助小规模学校发展见成效、上水平。二是常态开设“空中课堂”。拓展“互联网+课堂”应用,常态开展区内名师课堂教学网络直播活动,让学科教师共研教学技巧,让乡村学生同享优质课程,实现“空中课堂周周有、学科安排全覆盖、千百师生同参与”。三是创新留守儿童少年关爱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探索实施 “433陪伴制”关爱模式,开设“四点半彩虹学堂”,通过“四结伴”“三优先”“三沟通”系列行动,着力实现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少年有关爱、不孤单。

  聚力提内涵,精塑品牌强特色。一是“一校一品”亮文化特色名片。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路径,发挥传统优势,开发特色课程,提炼办学思想,形成艺术、科技、体育等校园特色文化,实现“一校一品、一校一特”。二是“体艺1+X”亮体艺特色名片。将校园足球确定为引领项目,每年举办“校长杯”“区长杯”足球联赛,广泛开展社团活动,让孩子“看单点菜”“体艺俱佳”,让校园沐浴阳光、传承艺术,建成苏北首批、宿迁唯一的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三是继承传统亮经典特色名片。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举办“美文诵读”“校园诗词大会”“我是小小朗读者”“小诗仙”评选等活动,促进师生阅读经典、吟诵诗文、传习技艺,让中华民族智慧精华引领师生个人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