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坚持“五为主”发展模式 推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2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镇江市教育局

  镇江市作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始终以改革的勇气,立足实际,回应需求,着力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初步探索出两个“五为主”发展模式——学前教育坚持“事业以公益为主、办园以公办为主、经费以财政为主、师资以公办为主、管理以教育部门为主”;特殊教育探索“资源以普校为主、经费以财政为主、教育以融合为主、师资以双师型为主、服务以个别化为主”,致力推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突出公益性

  着力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方面,市政府先后3次出台综合性文件,市政府、市教育局分别与县区政府、县区教育局签订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责任状,将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主要领导的工作考核范畴。市教育局率先成立市县两级独立的学前教育管理处(科)室,将小学附属园全部独立建制,并实现财务单独核算。颁布《学前教育实施布局专项规划》,建立农村园公共投入为主、城区园配套建设为主、教育部门全程参与的建设机制。大力实施校安达标工程、农村园合格均衡工程、教玩具配备标准化工程、优质园创建工程、户内外场地课程化工程、普惠分类奖励引领工程等6项工程,包含村级幼儿园在内的所有幼儿园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2015年起财政性拨款达到每生每年约700元,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连续3年在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占比超过6%。全市60%的幼儿园完成提档升级,公办园占比近70%,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幼儿占比达90%。

  在特殊教育方面,以市政府名义制定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并颁布3份配套文件,召开全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2018年,全市特殊教育投入增长2.2亿元,完成2所特教学校的异地新建,建成8个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新增52个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目前,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占比达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今年全市将再建融合资源中心74个,实现幼儿园、小学全覆盖,整体覆盖率达85%。

  突出多元化

  着力解决“全不全”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方面,镇江市实行公办民办并举,对民办幼儿园实行同步注册登记、同步优质创建、同步招生管理、同步师资培训、同步职称评定,并通过派驻公办教师、提供财政补助等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全市近三年发放普惠性民办园奖补资金共3000多万元,普惠性民办园占民办园总量的70%。

  在特殊教育方面,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封闭发展问题,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主抓,教育、民政、卫健委、残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市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进普特融合。建立市与辖市区融通共进平台,以此构建起“政府联席会议——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普通学校资源中心”三级特教工作推进机制。

  突出高素质

  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镇江市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前、特教发展的关键支撑。在学前教育方面,一方面切实加大编制投放,五年来全市新增专任教师1322人,确保每个村级公办幼儿园都至少有1名在编教师,公办园在编教师占比达到50%,扬中更是高达80%。全市共配备学前教育行政专干和专职教研员34人,保障每个县区的专职学前教育管理人员都在4人以上。另一方面创新人事代理制度改革,非编教师在职称评审、专业发展、评优评先等方面,享受与在编教师同等待遇,公办幼儿园非编教师工资实现财政兜底。

  在特殊教育方面,全市共配备特教专干、专职教研员10余名,确保专门的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按绩效基数10%的标准落实特教津贴,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加强与高校、省市教科部门、教师发展部门的合作,建立教师发展的系统化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突出高质量

  着力解决“高不高”的问题

  如果说加快学前、特教发展,公益是基础,多元是路径,队伍是关键,那么高质量就是目标。为此,我们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儿童立场、全员参与,探索科学管理、科学保教。一改研究内容,由学科分领域研究改为课程整体研究;二改研究方法,由经验性研究改为基于观察的实证性研究;三改研究形式,由日常个体研究改为高频度集体研究。通过专家介入、团队审议,将园舍建设、环境创设、课程实施引导到专业发展的新高度。部分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经验被拍摄成专题片,在江苏教育频道播放。同时,针对特殊教育优质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以资源中心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探索中心运作、服务、指导、管理等模式,培育2个特教改革发展试点地区和7个融合教育基地校。

  两个“五为主”为镇江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发展探索出了新模式,四个“突出”又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路径。改革从来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今后,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上。

责任编辑:陈路

坚持“五为主”发展模式 推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02-2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镇江市教育局

  镇江市作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始终以改革的勇气,立足实际,回应需求,着力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初步探索出两个“五为主”发展模式——学前教育坚持“事业以公益为主、办园以公办为主、经费以财政为主、师资以公办为主、管理以教育部门为主”;特殊教育探索“资源以普校为主、经费以财政为主、教育以融合为主、师资以双师型为主、服务以个别化为主”,致力推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突出公益性

  着力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方面,市政府先后3次出台综合性文件,市政府、市教育局分别与县区政府、县区教育局签订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责任状,将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主要领导的工作考核范畴。市教育局率先成立市县两级独立的学前教育管理处(科)室,将小学附属园全部独立建制,并实现财务单独核算。颁布《学前教育实施布局专项规划》,建立农村园公共投入为主、城区园配套建设为主、教育部门全程参与的建设机制。大力实施校安达标工程、农村园合格均衡工程、教玩具配备标准化工程、优质园创建工程、户内外场地课程化工程、普惠分类奖励引领工程等6项工程,包含村级幼儿园在内的所有幼儿园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2015年起财政性拨款达到每生每年约700元,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连续3年在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占比超过6%。全市60%的幼儿园完成提档升级,公办园占比近70%,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幼儿占比达90%。

  在特殊教育方面,以市政府名义制定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并颁布3份配套文件,召开全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2018年,全市特殊教育投入增长2.2亿元,完成2所特教学校的异地新建,建成8个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新增52个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目前,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占比达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今年全市将再建融合资源中心74个,实现幼儿园、小学全覆盖,整体覆盖率达85%。

  突出多元化

  着力解决“全不全”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方面,镇江市实行公办民办并举,对民办幼儿园实行同步注册登记、同步优质创建、同步招生管理、同步师资培训、同步职称评定,并通过派驻公办教师、提供财政补助等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全市近三年发放普惠性民办园奖补资金共3000多万元,普惠性民办园占民办园总量的70%。

  在特殊教育方面,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封闭发展问题,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主抓,教育、民政、卫健委、残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市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进普特融合。建立市与辖市区融通共进平台,以此构建起“政府联席会议——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普通学校资源中心”三级特教工作推进机制。

  突出高素质

  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镇江市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前、特教发展的关键支撑。在学前教育方面,一方面切实加大编制投放,五年来全市新增专任教师1322人,确保每个村级公办幼儿园都至少有1名在编教师,公办园在编教师占比达到50%,扬中更是高达80%。全市共配备学前教育行政专干和专职教研员34人,保障每个县区的专职学前教育管理人员都在4人以上。另一方面创新人事代理制度改革,非编教师在职称评审、专业发展、评优评先等方面,享受与在编教师同等待遇,公办幼儿园非编教师工资实现财政兜底。

  在特殊教育方面,全市共配备特教专干、专职教研员10余名,确保专门的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按绩效基数10%的标准落实特教津贴,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加强与高校、省市教科部门、教师发展部门的合作,建立教师发展的系统化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突出高质量

  着力解决“高不高”的问题

  如果说加快学前、特教发展,公益是基础,多元是路径,队伍是关键,那么高质量就是目标。为此,我们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儿童立场、全员参与,探索科学管理、科学保教。一改研究内容,由学科分领域研究改为课程整体研究;二改研究方法,由经验性研究改为基于观察的实证性研究;三改研究形式,由日常个体研究改为高频度集体研究。通过专家介入、团队审议,将园舍建设、环境创设、课程实施引导到专业发展的新高度。部分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经验被拍摄成专题片,在江苏教育频道播放。同时,针对特殊教育优质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以资源中心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探索中心运作、服务、指导、管理等模式,培育2个特教改革发展试点地区和7个融合教育基地校。

  两个“五为主”为镇江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发展探索出了新模式,四个“突出”又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路径。改革从来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今后,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上。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