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自豪”

作者:葛灵丹 蔡姝雯 发布时间:2019-11-07 来源: 《新华日报》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园里,处处可见一位老师的“身影”:教学楼前有“斯霞广场”,校区西侧有“斯霞纪念馆”,附小也有一个特殊名字——“斯霞小学”。这位斯霞老师,执教68年,在附小45年,把一生都献给小学教育事业。她“童心母爱”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代教师。今年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斯霞老师的小儿子孙光初代表母亲领奖。

  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10月15日,记者跟随南京市玄武区教育系统“不忘教育初心,传承斯霞精神”主题党日活动,走进“斯霞纪念馆”。走廊处,诗人臧克家为斯霞老师创作的一首诗特别醒目:“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我是1995年到南师附小工作的,那一年斯霞老师85岁。”作为斯霞纪念馆资历最深的讲解员,施玉洁老师也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通过她的讲解,记者又重新认识了这位当了68年小学老师的“孩儿王”。

  斯霞老师生于1910年,17岁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当了一名教师。“家有二斗粮,莫当孩儿王”,旧社会小学教师地位很低,当时斯霞也有机会到机关单位从事更加“体面”、轻松的工作,但她没有被世俗偏见所动摇,反而觉得和学生们在一起很有乐趣。就这样,一干就是一辈子。

  斯霞老师总结和倡导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原则,是对汉字教学的重要贡献。当时小学教育界识字教学分两种流派,有“南斯北霍”之称:“南斯”即南京的斯霞老师,“北霍”即北京的霍懋征老师。

  1978年,斯霞成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同年春天,南京市委组织部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我做惯了教师,不会当领导,也当不好领导。”斯霞明确表示,“我不当副局长,也不要给我安排办公室、办公桌,我还在附小上班、上课。”

  “妈妈的初心就是当一名小学老师,一辈子担任过的最大职务就是班主任。”孙光初说。

  “她就像一个陀螺不停旋转”

  斯霞老师一生勤奋,做起事来分秒必争。熟悉她的人都说,“斯老师就像一个陀螺,从早到晚飞快不停地旋转。”为了节约时间,斯霞老师愣是把家从离学校并不远的成贤街成贤里搬进小学教学楼三楼阁楼上,一间8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带着孩子们一住就是30多年。

  孙光初回忆道,母亲每天5点钟起床。“小时候有一天,我起床后出去找她,发现她在校园小树林里,正对着小树讲课。当天并没有公开课,但她仍然认认真真地预先把课试讲一遍。”正因为斯霞老师对每一节课都这么认真,所以,当教育局组织观摩斯老师公开课时,斯老师才会“平时上课怎么讲,公开课上就怎么讲”,从来不预演、不彩排,让参观听课的老师们看到自己教学“原生态”。

  1958年,斯霞老师接受小学五年制试验班任务,要用五年的教学时间赶上六年制教学效果。她负责教授语文、算术等主科,制订教学大纲、编教材亲力亲为。而就在这时,早年参加川康公路建设时因环境恶劣染上肺结核的丈夫病危住院了。斯霞老师白天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晚上还要去家访,然后再带着钢板、铁笔、蜡纸去医院照顾丈夫。那一个个深夜,她都是在医院的走廊里刻印教材度过的。“爸爸去世火化后,夜深了,妈妈把弟弟妹妹们劝回学校,自己大哭一场。第二天清早,她手臂上戴着黑纱,又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给学生上课去了。”斯霞老师长子孙复初回忆说。

  充满“童心母爱”的人民教师

  斯霞最爱的是学生,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宿舍的床铺留给学生们休息,家人的衣服也借给学生们穿。她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她尽量压缩做家务时间,每天清早起来生炉子烧一锅饭,饭上蒸一碗菜,这就是我们一家人一天的吃食。吃完一收拾,看书的看书,备课的备课。”孙复初回忆说。

  在子女心中,斯霞老师是没有任何私心的人,她把一生都奉献给教育事业,她的五个孩子都是从11岁左右就开始住校读书,一周才回家一次。然而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们都依靠自己的勤奋考入名牌大学。斯霞老师一家三代有11人从事教育事业,1991年,他们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世家”称号。

  1985年底,70多岁高龄的斯霞交给学校党支部1000元稿费,作为奖励学生的基金。南师附小由此设立“斯霞奖学金”,至今已激励1000多名学生。“斯老师85岁退休后,年龄越大行动越不方便,但她还是坚持每天到学校来看一看。”施玉洁回忆说。

  2004年1月,斯霞老师永远离开了她的“孩子们”,享年94周岁。她的墓碑下方刻着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她的子女们决定,墓碑下面不写落款:“妈妈不仅属于我们子女,她还属于所有的孩子们。”子女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稿费、丧葬费、储蓄等捐赠出来,成立“斯霞奖教基金”,用以奖励南京市最优秀教师。“母亲留给我们的是勤奋、善良、友爱、忠厚的家风和师风,我们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孙复初说。

  本报记者 葛灵丹 蔡姝雯

责任编辑:陈路

“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自豪”
——追忆“最美奋斗者”斯霞
发布时间:2019-11-07   
来       源:《新华日报》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园里,处处可见一位老师的“身影”:教学楼前有“斯霞广场”,校区西侧有“斯霞纪念馆”,附小也有一个特殊名字——“斯霞小学”。这位斯霞老师,执教68年,在附小45年,把一生都献给小学教育事业。她“童心母爱”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代教师。今年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斯霞老师的小儿子孙光初代表母亲领奖。

  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10月15日,记者跟随南京市玄武区教育系统“不忘教育初心,传承斯霞精神”主题党日活动,走进“斯霞纪念馆”。走廊处,诗人臧克家为斯霞老师创作的一首诗特别醒目:“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我是1995年到南师附小工作的,那一年斯霞老师85岁。”作为斯霞纪念馆资历最深的讲解员,施玉洁老师也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通过她的讲解,记者又重新认识了这位当了68年小学老师的“孩儿王”。

  斯霞老师生于1910年,17岁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当了一名教师。“家有二斗粮,莫当孩儿王”,旧社会小学教师地位很低,当时斯霞也有机会到机关单位从事更加“体面”、轻松的工作,但她没有被世俗偏见所动摇,反而觉得和学生们在一起很有乐趣。就这样,一干就是一辈子。

  斯霞老师总结和倡导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原则,是对汉字教学的重要贡献。当时小学教育界识字教学分两种流派,有“南斯北霍”之称:“南斯”即南京的斯霞老师,“北霍”即北京的霍懋征老师。

  1978年,斯霞成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同年春天,南京市委组织部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我做惯了教师,不会当领导,也当不好领导。”斯霞明确表示,“我不当副局长,也不要给我安排办公室、办公桌,我还在附小上班、上课。”

  “妈妈的初心就是当一名小学老师,一辈子担任过的最大职务就是班主任。”孙光初说。

  “她就像一个陀螺不停旋转”

  斯霞老师一生勤奋,做起事来分秒必争。熟悉她的人都说,“斯老师就像一个陀螺,从早到晚飞快不停地旋转。”为了节约时间,斯霞老师愣是把家从离学校并不远的成贤街成贤里搬进小学教学楼三楼阁楼上,一间8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带着孩子们一住就是30多年。

  孙光初回忆道,母亲每天5点钟起床。“小时候有一天,我起床后出去找她,发现她在校园小树林里,正对着小树讲课。当天并没有公开课,但她仍然认认真真地预先把课试讲一遍。”正因为斯霞老师对每一节课都这么认真,所以,当教育局组织观摩斯老师公开课时,斯老师才会“平时上课怎么讲,公开课上就怎么讲”,从来不预演、不彩排,让参观听课的老师们看到自己教学“原生态”。

  1958年,斯霞老师接受小学五年制试验班任务,要用五年的教学时间赶上六年制教学效果。她负责教授语文、算术等主科,制订教学大纲、编教材亲力亲为。而就在这时,早年参加川康公路建设时因环境恶劣染上肺结核的丈夫病危住院了。斯霞老师白天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晚上还要去家访,然后再带着钢板、铁笔、蜡纸去医院照顾丈夫。那一个个深夜,她都是在医院的走廊里刻印教材度过的。“爸爸去世火化后,夜深了,妈妈把弟弟妹妹们劝回学校,自己大哭一场。第二天清早,她手臂上戴着黑纱,又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给学生上课去了。”斯霞老师长子孙复初回忆说。

  充满“童心母爱”的人民教师

  斯霞最爱的是学生,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宿舍的床铺留给学生们休息,家人的衣服也借给学生们穿。她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她尽量压缩做家务时间,每天清早起来生炉子烧一锅饭,饭上蒸一碗菜,这就是我们一家人一天的吃食。吃完一收拾,看书的看书,备课的备课。”孙复初回忆说。

  在子女心中,斯霞老师是没有任何私心的人,她把一生都奉献给教育事业,她的五个孩子都是从11岁左右就开始住校读书,一周才回家一次。然而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们都依靠自己的勤奋考入名牌大学。斯霞老师一家三代有11人从事教育事业,1991年,他们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世家”称号。

  1985年底,70多岁高龄的斯霞交给学校党支部1000元稿费,作为奖励学生的基金。南师附小由此设立“斯霞奖学金”,至今已激励1000多名学生。“斯老师85岁退休后,年龄越大行动越不方便,但她还是坚持每天到学校来看一看。”施玉洁回忆说。

  2004年1月,斯霞老师永远离开了她的“孩子们”,享年94周岁。她的墓碑下方刻着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她的子女们决定,墓碑下面不写落款:“妈妈不仅属于我们子女,她还属于所有的孩子们。”子女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稿费、丧葬费、储蓄等捐赠出来,成立“斯霞奖教基金”,用以奖励南京市最优秀教师。“母亲留给我们的是勤奋、善良、友爱、忠厚的家风和师风,我们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孙复初说。

  本报记者 葛灵丹 蔡姝雯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