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劳育浸童心 “绿野”绘成长

作者:汪舒蕾 发布时间:2021-10-2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百年名校苏州市实验小学校持续开展劳动教育20余载,从建造“绿野村”到营造“绿野生态”,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之路——

劳育浸童心 “绿野”绘成长

  ■本报见习记者 汪舒蕾

  饲养、陶艺、刺绣、烧菜饭、挖红薯、摘蚕豆、制作风筝……在苏州市实验小学校劳动教育基地里,常常跃动着孩子们山坡上寻找茶香、土灶旁烧火做饭、田野里拉着风筝奔跑的身影。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实践场域缺失、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单一和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缺乏,是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2020年3月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而早在1999年,苏州市实验小学校在太湖之滨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绿野村”,开始了劳育的常态化实践与探索。如今,该校已形成“绿野村”、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劳育格局,劳动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活动。

  “绿野”寻踪,村落里上好劳育课

  “嘿,别乱放呀,不然装不下啦!”一场大雨后,苏州实小的学生带着小锄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进“绿野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松软的土地,去搜寻一个个“宝藏”。听得“挖山芋”令下,许多双小手扑上去,将山芋连根拔起。顺着田野望去,孩子们的箩筐里满载着收获的喜悦。

  2000年,在太湖边这片广袤的绿野中,第一届“绿野村”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正式开营。21年来,一届又一届的苏州实小学子在这里扣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生活自理教育,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苏州实小一年级级部主任黄斐说。

  “绿野村”占地约200亩,由农田区、种植园、劳作室、创客实践等多个单元组成,供学生开展耕地、播种、饲养、木工、陶艺等活动。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了学生不同类型劳动实践的需要,让学生能够融入自然、亲近土地,体会劳动最原始本真的含义。

  经过21年打磨,苏州实小将劳动课程内容定位在绿野生活劳动课程、绿野生产劳动课程、绿野服务劳动课程3个层面,涵盖“家务劳动”“自理自护”“田园农耕”“手工实践”“互助服务”“社会服务”6个板块,设计了6年240课时的劳动课程阶梯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必备劳动知识技能、形成劳动服务意识。

  “劳动的真谛就是实干。‘绿野村’把‘劳动’的口号化为目之所及的东西,它蕴藏在挖山芋时的热情、采茶时的细致、刺绣时的心无旁骛和做饭时的争前恐后中。”苏州市实验小学校党委书记葛戴丹说。

  “学庐”觅知,长廊内躬行素养

  摇线、画样、配色线、打翻头、拖经面、弯结……近年来,苏州实小结合苏州传统文化,精心打造“知古学庐”传统文化课程基地。一条长廊,涵盖了缂丝、昆曲、桃花坞木刻年画、碑拓等一大批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活动,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缂丝是热门课程,选修的孩子一学期便可完成一件完整的缂丝作品。”据该校学生处主任王静介绍,学习缂丝需要静下心来一梭一梭编织,对学生的耐心与定力有很高要求,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缂丝让我学会了仔细观察、耐心学习,还有不急不躁的性格,遇事沉着冷静。”四(6)班学生王钰旖告诉记者。

  据了解,苏州实小定期开展苏作工艺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与民间艺术家们面对面交流学习。著名国家级“非遗”项目“桃花坞木刻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年画师王祖德曾多次给孩子们授课,在他的指导下,不少孩子深深爱上了“木刻年画”这项古朴的传统工艺。与课程相配套,该校设计了12份《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单》、人手一册《劳动成长手册》,记录学生劳动态度、持续时间、劳动成果,鼓励学生用贴笑脸、敲章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达成劳动教育目标。

  除了传统工艺学习,苏州实小还鼓励学生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VR、3D 打印等新技术,围绕“创意改变生活,劳动创造幸福”等主题,开展创新型劳动实践,培养创造能力、思辨能力。“当下,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不能只停留于表层,‘躬行’是最好的老师。”葛戴丹说。

  “梧桐”筑梦,童心中播下美的种子

  “回想起来,在实小的不少回忆都带着梧桐树香味。每到秋风渐凉,我们就拿着扫帚在进取楼北面的学习园地里扫树叶,我常常会藏几片树叶放进口袋,给自己的劳动留下一点印记。”毕业10多年,潘莉菊说起学校欢乐的劳动时光,记忆犹新。

  每年毕业季,苏州实小的毕业生均会收到两份“证书”:一份是毕业证书,一份是“七会”证书。“七会”是学校对每个毕业生提出的达标要求,其中首要标准就是会劳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分析、观察比较等方式进行自发性劳动体验,这样的学习带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能够更好地提升个人素养。”该校教师顾晓岚告诉记者。

  多年来,在基于生活的驱动性问题引导下,该校通过“快乐丝语”“匠心苏绣”“一场跨越千年的劳动大揭秘”等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批互助“小老师”、劳动“小老师”,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持续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的劳育教师队伍。据葛戴丹介绍,苏州实小建立“校外人才准入机制”,聘请苏绣大师卢福英和张黎星、桃花坞木刻年画社长华黎静、缂丝技艺传人陈文等专业人士做顾问,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劳动课程指导。同时,在校内建立“劳动教育教师荣誉制度”,通过岗位历练、培训研修等平台,将班主任和一批学科教师培养为劳动教育能手,开发和实施校本、班本劳动课程。正是通过专业培养,顾晓岚开发出趣味性、实践性强的校本劳动课程,并成为学校学科带头人。

  从“绿野村”出发,苏州实小的劳动教育并未止步于此。在汲取传统劳动教育智慧的同时,该校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赋予劳动教育以新的内涵。“我们将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让实践基地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持续推进创新型劳动实践,通过劳动情境设置、劳动体验感悟,发挥劳育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葛戴丹表示。

责任编辑:陈路

劳育浸童心 “绿野”绘成长
发布时间:2021-10-2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汪舒蕾

  百年名校苏州市实验小学校持续开展劳动教育20余载,从建造“绿野村”到营造“绿野生态”,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之路——

劳育浸童心 “绿野”绘成长

  ■本报见习记者 汪舒蕾

  饲养、陶艺、刺绣、烧菜饭、挖红薯、摘蚕豆、制作风筝……在苏州市实验小学校劳动教育基地里,常常跃动着孩子们山坡上寻找茶香、土灶旁烧火做饭、田野里拉着风筝奔跑的身影。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实践场域缺失、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单一和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缺乏,是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2020年3月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而早在1999年,苏州市实验小学校在太湖之滨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绿野村”,开始了劳育的常态化实践与探索。如今,该校已形成“绿野村”、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劳育格局,劳动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活动。

  “绿野”寻踪,村落里上好劳育课

  “嘿,别乱放呀,不然装不下啦!”一场大雨后,苏州实小的学生带着小锄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进“绿野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松软的土地,去搜寻一个个“宝藏”。听得“挖山芋”令下,许多双小手扑上去,将山芋连根拔起。顺着田野望去,孩子们的箩筐里满载着收获的喜悦。

  2000年,在太湖边这片广袤的绿野中,第一届“绿野村”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正式开营。21年来,一届又一届的苏州实小学子在这里扣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生活自理教育,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苏州实小一年级级部主任黄斐说。

  “绿野村”占地约200亩,由农田区、种植园、劳作室、创客实践等多个单元组成,供学生开展耕地、播种、饲养、木工、陶艺等活动。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了学生不同类型劳动实践的需要,让学生能够融入自然、亲近土地,体会劳动最原始本真的含义。

  经过21年打磨,苏州实小将劳动课程内容定位在绿野生活劳动课程、绿野生产劳动课程、绿野服务劳动课程3个层面,涵盖“家务劳动”“自理自护”“田园农耕”“手工实践”“互助服务”“社会服务”6个板块,设计了6年240课时的劳动课程阶梯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必备劳动知识技能、形成劳动服务意识。

  “劳动的真谛就是实干。‘绿野村’把‘劳动’的口号化为目之所及的东西,它蕴藏在挖山芋时的热情、采茶时的细致、刺绣时的心无旁骛和做饭时的争前恐后中。”苏州市实验小学校党委书记葛戴丹说。

  “学庐”觅知,长廊内躬行素养

  摇线、画样、配色线、打翻头、拖经面、弯结……近年来,苏州实小结合苏州传统文化,精心打造“知古学庐”传统文化课程基地。一条长廊,涵盖了缂丝、昆曲、桃花坞木刻年画、碑拓等一大批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活动,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缂丝是热门课程,选修的孩子一学期便可完成一件完整的缂丝作品。”据该校学生处主任王静介绍,学习缂丝需要静下心来一梭一梭编织,对学生的耐心与定力有很高要求,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缂丝让我学会了仔细观察、耐心学习,还有不急不躁的性格,遇事沉着冷静。”四(6)班学生王钰旖告诉记者。

  据了解,苏州实小定期开展苏作工艺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与民间艺术家们面对面交流学习。著名国家级“非遗”项目“桃花坞木刻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年画师王祖德曾多次给孩子们授课,在他的指导下,不少孩子深深爱上了“木刻年画”这项古朴的传统工艺。与课程相配套,该校设计了12份《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单》、人手一册《劳动成长手册》,记录学生劳动态度、持续时间、劳动成果,鼓励学生用贴笑脸、敲章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达成劳动教育目标。

  除了传统工艺学习,苏州实小还鼓励学生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VR、3D 打印等新技术,围绕“创意改变生活,劳动创造幸福”等主题,开展创新型劳动实践,培养创造能力、思辨能力。“当下,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不能只停留于表层,‘躬行’是最好的老师。”葛戴丹说。

  “梧桐”筑梦,童心中播下美的种子

  “回想起来,在实小的不少回忆都带着梧桐树香味。每到秋风渐凉,我们就拿着扫帚在进取楼北面的学习园地里扫树叶,我常常会藏几片树叶放进口袋,给自己的劳动留下一点印记。”毕业10多年,潘莉菊说起学校欢乐的劳动时光,记忆犹新。

  每年毕业季,苏州实小的毕业生均会收到两份“证书”:一份是毕业证书,一份是“七会”证书。“七会”是学校对每个毕业生提出的达标要求,其中首要标准就是会劳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分析、观察比较等方式进行自发性劳动体验,这样的学习带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能够更好地提升个人素养。”该校教师顾晓岚告诉记者。

  多年来,在基于生活的驱动性问题引导下,该校通过“快乐丝语”“匠心苏绣”“一场跨越千年的劳动大揭秘”等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批互助“小老师”、劳动“小老师”,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持续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的劳育教师队伍。据葛戴丹介绍,苏州实小建立“校外人才准入机制”,聘请苏绣大师卢福英和张黎星、桃花坞木刻年画社长华黎静、缂丝技艺传人陈文等专业人士做顾问,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劳动课程指导。同时,在校内建立“劳动教育教师荣誉制度”,通过岗位历练、培训研修等平台,将班主任和一批学科教师培养为劳动教育能手,开发和实施校本、班本劳动课程。正是通过专业培养,顾晓岚开发出趣味性、实践性强的校本劳动课程,并成为学校学科带头人。

  从“绿野村”出发,苏州实小的劳动教育并未止步于此。在汲取传统劳动教育智慧的同时,该校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赋予劳动教育以新的内涵。“我们将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让实践基地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持续推进创新型劳动实践,通过劳动情境设置、劳动体验感悟,发挥劳育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葛戴丹表示。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