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金万勤:言传身教,潜心育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金万勤,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首批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德国“洪堡”学者。20034月回国工作并长期从事膜材料、膜制备及膜反应器的设计与开发,在NatureAdv. Mater.,Angew.Chem. Int. Ed.,Chem. Soc. Rev.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73篇,引用次数9500多次,H因子56,2014到2017年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工程领域”榜单。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参编著作7部。申请专利52项(PCT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其中29项获得授权;我国首位国际膜领域顶级期刊J. Membr. Sci.编辑,担任2014年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ICOM2014)大会主席,亚太膜会议(AMS8)组委会主席、国际无机膜会议(ICIM)等膜领域国际学术会议科技委员会委员,并作大会(Plenary)报告和邀请(Keynote)报告近30次。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多项省部级奖项。至今已培养23名博士、56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论文近70人次,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3次、“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次、“江苏省优秀本科论文”5次;2次获得“师德十佳”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指导教师”等。 

 【先进事迹】 

  赤胆忠心,耕耘三尺讲台 

  金万勤教授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该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时钧先生。“时钧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已深深植入所有化工人的心中,回归母校是游子们的执念。”金万勤教授指着与时钧先生的合照说道。2003年春,金万勤结束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的研究,辞别挽留他的德国导师,婉谢美国大学抛来的橄览枝,不顾“非典”肆虐,携妻女归国。 

  金万勤教授常说,教书育人强调的是言传身教,首先要在三尺讲台上培养人才。他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奉献研究生教育十多年。走上讲台的他总是虚心向听课的学生们寻求建议,找出自己讲课中还需要完善的地方,与学生互动沟通还需要注意的细节等。2016级研究生程龙说:“金老师对待教学十分用心,课前精心制作课件,课上认真演绎每一个知识点,不仅如此,课间休息他也不会闲着,总是询问同学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顾学红教授说道:“我们青年教师执教《化工原理》《膜反应器》两门课,都要经过金老师手把手指导这一关。”他还记得初为人师走上讲台前,金老师要求他跟学弟、学妹们一起听课,且每次课后必须提交至少三点体悟和建议,以提高他们讲课的水平。金万勤教授一直坚持创新教学理念,针对现代化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他主持开设了包括材料化学工程进展、微孔膜传质与分离等研究生特色课程,且将膜材料与膜工程技术、微型反应器与催化技术等32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正是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他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连续高居学生评教排名榜首。 

  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 

  “有教无类,扬长补短。”金万勤教授总是以这样的方式精心培养学生们。2013级硕博连读生申杰进入课题组时,金万勤教授发现他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具有潜力,就给他拟定了石墨烯膜方向的研究课题,这在当时是非常前沿的课题,且在国际上也鲜有报道。刚刚进入研究生队伍的申杰在最初半年的实验研究中屡屡受挫,进展缓慢。“金老师总是非常关心我的课题研究情况,经常与我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和实验方案,有好几次讨论到夜里11点多才回家。”申杰接着说道:“金老师给予了很多关键性的指导,包括二维通道的组装策略,预包裹的混合基质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对实际操作压力和稳定性研究等面向实际应用的工程思维等。”金老师常常教导学生们,在做实验的同时要学会多思考,思而后动方能有所收获。他认为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是拥有科学思维的人,创新很重要。“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金老师总会勉励我要不畏挫折、勇攀高峰。”申杰回忆起金老师五年多的教诲,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老师常对他说:“学生们要切忌心浮气躁,不能想着半年就发一篇小论文。事实上在一个领域探索,3到5年方能有所小成,而大的突破至少需要8到10年的积累。”在金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之下,申杰最终出色地完成了石墨烯膜的研究课题,尤其在层间分子通道的尺寸控制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世界顶级杂志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并成为2018届校优秀博士毕业生。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2005年进入组内硕博连读的卫旺博士动手能力较强,且对产业化技术很感兴趣,于是金万勤教授指导其进行放大实验和成果转化应用研究,经过5年多的钻研,攻克了有机无机复合膜的放大制备瓶颈,最终建成了全球首个年产8000平方米的有机无机复合膜规模化生产线,膜产品性能优于国际主流产品。2012年,卫旺博士自主创业,开发面向燃料乙醇、丁醇的分离,汽油中噻吩硫的富集等工业技术,并获得300万的种子基金。卫旺在毕业之际感叹道:“金老师指导我所做的课题真正让我把书本知识变成了实际效益,让我受益终身。也让我有了很强的使命感,要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事业出一份力。” 

  金万勤教授还经常启发学生们的科研思维,向大自然学习。例如自然界中青蛙的表皮分泌的粘液组成了富水层,会向外界吸取水分从而起到体内保湿的作用。受此现象的启迪,金万勤教授指导2011级博士生黄康在氧化石墨烯叠层上沉积一层超薄高亲水性聚合物,源源不断地富集水分子,充分强化利用氧化石墨烯叠层的快速“水通道”,将水通量提高了1个数量级。对于基础欠佳的学生,金万勤教授会更加耐心地教导并寄予鼓励。2015级硕士生杨朋启刚进组时科研基础较为薄弱,英语能力也比较欠缺。金老师勤加引导,不厌其烦地指导他的实验思路和英文论文写作。杨朋启感叹道:“从一篇论文的撰写,到一句话的表达,再到一个词语的推敲,甚至到一个标点的选择,无不可以看出金老师严谨的治学方式,不倦的诲人态度,高深的学术造诣。”该生最终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SCI论文,并成为2018届校优秀硕士毕业生。“我在这个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一颗强烈的求学之心,这是我看重他的原因。”金万勤教授回忆面试该生时的情景时说道。 

  言传身教,拓展国际视野 

  业精于勤,荒于嬉。金万勤教授在要求学生们勤于科研之前,自己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金老师每天最早来实验室,出差归来也是直奔实验室关注我们的研究进展,春节、国庆等长假指导学生科研实验、修改论文已成了习惯。”2013级博士生朱佳伟说道。导师在科研和工作上的勤奋早已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学生们不断努力奋斗。“课题组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出去作学术报告之前,金老师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听我们的报告预演,不断地帮我们修改报告内容,传授作报告经验,甚至包括作报告时的某一个手势都不放过。”青年教师刘公平说道。 

  金万勤教授经常鼓励学生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因为他相信,“一个学生能否成才取决于他的目标和志向是否远大,是否具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拓展国际视野方面课题组有着独特的“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养模式。“请进来”指的是金老师经常邀请国际知名的教授给同学们做学术报告,甚至邀请他们一起参加组会并举办小型的研讨会,例如欧洲膜学会名誉主席Enrico Drioli教授、著名无机膜专家Jürgen Caro教授以及膜科学期刊编辑Young Moo Lee教授等都参加过金教授的此类研讨会,与学生们深入交流。此外,他还会邀请企业的研发工程师与学生们交流,包括国际知名膜公司MTR、跨国化工集团Solvay等,让学生们了解整个产业的发展。而“走出去”指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和短期学术交流,扩展眼界,锻炼能力。目前已资助学生约70多人次参加包括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ICOM)、亚太膜会议(AMS)、国际无机膜会议(ICIM)等在内的国际学术会议,有10余人次进行短期出国访问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提升研究生们的学术能力、大大提高了其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也让我们树立了更远大的目标,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业和事业发展有很大帮助。”2013届博士毕业生孟烈评价道。 

  春风化雨,走进学生心灵 

  生活中,金万勤教授对学生们十分关爱,在每天紧张的工作之余,与学生们交谈和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办公室中常常可以听到老师与学生们快乐的笑声。“金老师在对待学生们的科研工作时十分严肃而谨慎,而在生活中他又是那样和蔼可亲。”2016级在读博士生张梦辰说道。金万勤教授每个月会给课题组购买一次蛋糕,给这个月过生日的组内成员庆祝生日。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温暖了所有学生的心。在他的倡导之下,组内的各项活动丰富多彩,春游、聚餐、过年包饺子等,他认为“需要引导学生和社会接触,经常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要求学生都来参加,不仅是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也要加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在一次组内活动中,他带头与同学们一起跳起了《小苹果》舞蹈,不仅活跃了气氛,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心。在得知组内一名学生家中父亲患重病,金万勤教授主动伸出援手,并号召全组同学发动力量帮助该同学。一次次的劝慰和精神上的鼓励让该生最终度过难关,并以优异的成绩硕士毕业。“金老师对我来说如同春风化雨,他不仅是我的科研导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该生在毕业时热泪盈眶地说道。金万勤教授时常教导学生们要懂得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父母。每到教师节和金老师的生日时,学生们总会自发地为老师精心准备礼物和鲜花,遍布世界各地的毕业生们送来最诚挚的祝福,每每此时金老师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总会自豪地说:“学生们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桃李芬芳,矢志不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归国十五载,金万勤教授已经培养了23名博士、56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0余人在国内外高校担任教授、副教授,10余人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余人在企业担任高级职务,如2006届博士生吴振涛目前在英国阿斯顿大学担任讲师,2008届博士生孙红旗在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任终身教授,为RSC Adv.期刊的副主编,2009届博士生董学良在世界五百强企业Honeywell-UOP作为高级研发工程师从事气体分离膜的研发,2013届博士 生刘公平、张广儒和储震宇留校任职等,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科研和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会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继续奋斗,和学生们一起扬帆远航!”金万勤教授说道。

 

责任编辑:李朋飞

金万勤:言传身教,潜心育人
发布时间:2018-08-06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导师简介: 

  金万勤,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首批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德国“洪堡”学者。20034月回国工作并长期从事膜材料、膜制备及膜反应器的设计与开发,在NatureAdv. Mater.,Angew.Chem. Int. Ed.,Chem. Soc. Rev.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73篇,引用次数9500多次,H因子56,2014到2017年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工程领域”榜单。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参编著作7部。申请专利52项(PCT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其中29项获得授权;我国首位国际膜领域顶级期刊J. Membr. Sci.编辑,担任2014年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ICOM2014)大会主席,亚太膜会议(AMS8)组委会主席、国际无机膜会议(ICIM)等膜领域国际学术会议科技委员会委员,并作大会(Plenary)报告和邀请(Keynote)报告近30次。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多项省部级奖项。至今已培养23名博士、56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论文近70人次,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3次、“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次、“江苏省优秀本科论文”5次;2次获得“师德十佳”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指导教师”等。 

 【先进事迹】 

  赤胆忠心,耕耘三尺讲台 

  金万勤教授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该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时钧先生。“时钧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已深深植入所有化工人的心中,回归母校是游子们的执念。”金万勤教授指着与时钧先生的合照说道。2003年春,金万勤结束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的研究,辞别挽留他的德国导师,婉谢美国大学抛来的橄览枝,不顾“非典”肆虐,携妻女归国。 

  金万勤教授常说,教书育人强调的是言传身教,首先要在三尺讲台上培养人才。他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奉献研究生教育十多年。走上讲台的他总是虚心向听课的学生们寻求建议,找出自己讲课中还需要完善的地方,与学生互动沟通还需要注意的细节等。2016级研究生程龙说:“金老师对待教学十分用心,课前精心制作课件,课上认真演绎每一个知识点,不仅如此,课间休息他也不会闲着,总是询问同学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顾学红教授说道:“我们青年教师执教《化工原理》《膜反应器》两门课,都要经过金老师手把手指导这一关。”他还记得初为人师走上讲台前,金老师要求他跟学弟、学妹们一起听课,且每次课后必须提交至少三点体悟和建议,以提高他们讲课的水平。金万勤教授一直坚持创新教学理念,针对现代化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他主持开设了包括材料化学工程进展、微孔膜传质与分离等研究生特色课程,且将膜材料与膜工程技术、微型反应器与催化技术等32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正是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他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连续高居学生评教排名榜首。 

  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 

  “有教无类,扬长补短。”金万勤教授总是以这样的方式精心培养学生们。2013级硕博连读生申杰进入课题组时,金万勤教授发现他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具有潜力,就给他拟定了石墨烯膜方向的研究课题,这在当时是非常前沿的课题,且在国际上也鲜有报道。刚刚进入研究生队伍的申杰在最初半年的实验研究中屡屡受挫,进展缓慢。“金老师总是非常关心我的课题研究情况,经常与我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和实验方案,有好几次讨论到夜里11点多才回家。”申杰接着说道:“金老师给予了很多关键性的指导,包括二维通道的组装策略,预包裹的混合基质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对实际操作压力和稳定性研究等面向实际应用的工程思维等。”金老师常常教导学生们,在做实验的同时要学会多思考,思而后动方能有所收获。他认为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是拥有科学思维的人,创新很重要。“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金老师总会勉励我要不畏挫折、勇攀高峰。”申杰回忆起金老师五年多的教诲,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老师常对他说:“学生们要切忌心浮气躁,不能想着半年就发一篇小论文。事实上在一个领域探索,3到5年方能有所小成,而大的突破至少需要8到10年的积累。”在金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之下,申杰最终出色地完成了石墨烯膜的研究课题,尤其在层间分子通道的尺寸控制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世界顶级杂志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并成为2018届校优秀博士毕业生。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2005年进入组内硕博连读的卫旺博士动手能力较强,且对产业化技术很感兴趣,于是金万勤教授指导其进行放大实验和成果转化应用研究,经过5年多的钻研,攻克了有机无机复合膜的放大制备瓶颈,最终建成了全球首个年产8000平方米的有机无机复合膜规模化生产线,膜产品性能优于国际主流产品。2012年,卫旺博士自主创业,开发面向燃料乙醇、丁醇的分离,汽油中噻吩硫的富集等工业技术,并获得300万的种子基金。卫旺在毕业之际感叹道:“金老师指导我所做的课题真正让我把书本知识变成了实际效益,让我受益终身。也让我有了很强的使命感,要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事业出一份力。” 

  金万勤教授还经常启发学生们的科研思维,向大自然学习。例如自然界中青蛙的表皮分泌的粘液组成了富水层,会向外界吸取水分从而起到体内保湿的作用。受此现象的启迪,金万勤教授指导2011级博士生黄康在氧化石墨烯叠层上沉积一层超薄高亲水性聚合物,源源不断地富集水分子,充分强化利用氧化石墨烯叠层的快速“水通道”,将水通量提高了1个数量级。对于基础欠佳的学生,金万勤教授会更加耐心地教导并寄予鼓励。2015级硕士生杨朋启刚进组时科研基础较为薄弱,英语能力也比较欠缺。金老师勤加引导,不厌其烦地指导他的实验思路和英文论文写作。杨朋启感叹道:“从一篇论文的撰写,到一句话的表达,再到一个词语的推敲,甚至到一个标点的选择,无不可以看出金老师严谨的治学方式,不倦的诲人态度,高深的学术造诣。”该生最终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SCI论文,并成为2018届校优秀硕士毕业生。“我在这个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一颗强烈的求学之心,这是我看重他的原因。”金万勤教授回忆面试该生时的情景时说道。 

  言传身教,拓展国际视野 

  业精于勤,荒于嬉。金万勤教授在要求学生们勤于科研之前,自己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金老师每天最早来实验室,出差归来也是直奔实验室关注我们的研究进展,春节、国庆等长假指导学生科研实验、修改论文已成了习惯。”2013级博士生朱佳伟说道。导师在科研和工作上的勤奋早已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学生们不断努力奋斗。“课题组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出去作学术报告之前,金老师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听我们的报告预演,不断地帮我们修改报告内容,传授作报告经验,甚至包括作报告时的某一个手势都不放过。”青年教师刘公平说道。 

  金万勤教授经常鼓励学生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因为他相信,“一个学生能否成才取决于他的目标和志向是否远大,是否具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拓展国际视野方面课题组有着独特的“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养模式。“请进来”指的是金老师经常邀请国际知名的教授给同学们做学术报告,甚至邀请他们一起参加组会并举办小型的研讨会,例如欧洲膜学会名誉主席Enrico Drioli教授、著名无机膜专家Jürgen Caro教授以及膜科学期刊编辑Young Moo Lee教授等都参加过金教授的此类研讨会,与学生们深入交流。此外,他还会邀请企业的研发工程师与学生们交流,包括国际知名膜公司MTR、跨国化工集团Solvay等,让学生们了解整个产业的发展。而“走出去”指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和短期学术交流,扩展眼界,锻炼能力。目前已资助学生约70多人次参加包括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ICOM)、亚太膜会议(AMS)、国际无机膜会议(ICIM)等在内的国际学术会议,有10余人次进行短期出国访问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提升研究生们的学术能力、大大提高了其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也让我们树立了更远大的目标,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业和事业发展有很大帮助。”2013届博士毕业生孟烈评价道。 

  春风化雨,走进学生心灵 

  生活中,金万勤教授对学生们十分关爱,在每天紧张的工作之余,与学生们交谈和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办公室中常常可以听到老师与学生们快乐的笑声。“金老师在对待学生们的科研工作时十分严肃而谨慎,而在生活中他又是那样和蔼可亲。”2016级在读博士生张梦辰说道。金万勤教授每个月会给课题组购买一次蛋糕,给这个月过生日的组内成员庆祝生日。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温暖了所有学生的心。在他的倡导之下,组内的各项活动丰富多彩,春游、聚餐、过年包饺子等,他认为“需要引导学生和社会接触,经常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要求学生都来参加,不仅是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也要加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在一次组内活动中,他带头与同学们一起跳起了《小苹果》舞蹈,不仅活跃了气氛,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心。在得知组内一名学生家中父亲患重病,金万勤教授主动伸出援手,并号召全组同学发动力量帮助该同学。一次次的劝慰和精神上的鼓励让该生最终度过难关,并以优异的成绩硕士毕业。“金老师对我来说如同春风化雨,他不仅是我的科研导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该生在毕业时热泪盈眶地说道。金万勤教授时常教导学生们要懂得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父母。每到教师节和金老师的生日时,学生们总会自发地为老师精心准备礼物和鲜花,遍布世界各地的毕业生们送来最诚挚的祝福,每每此时金老师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总会自豪地说:“学生们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桃李芬芳,矢志不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归国十五载,金万勤教授已经培养了23名博士、56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0余人在国内外高校担任教授、副教授,10余人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余人在企业担任高级职务,如2006届博士生吴振涛目前在英国阿斯顿大学担任讲师,2008届博士生孙红旗在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任终身教授,为RSC Adv.期刊的副主编,2009届博士生董学良在世界五百强企业Honeywell-UOP作为高级研发工程师从事气体分离膜的研发,2013届博士 生刘公平、张广儒和储震宇留校任职等,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科研和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会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继续奋斗,和学生们一起扬帆远航!”金万勤教授说道。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