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江苏大学“家国情·材料行”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知行合一勇担当,践行见远材有料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源:

  

 

  江苏大学“家国情·材料行”团队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33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致力于产学研融合和卡脖子难题攻关。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该实践团队以厚植家国情怀,矢志材料强国育人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深度产学研合作,全素质链协同育人实践新模式,紧密结合材料学科特点,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取得良好实践育人效果,产生较好社会影响。 

  产学研融合,适应新工科发展人才需求 

  作为青年科研团队,始终不忘科技工作者初心使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践行新工科发展育人理念,深入企业、博物馆、大型展会等,把团队的科学研究融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学校新工科发展奋斗目标。 

  一方面,构建实践育人协同机制。该团队积极依托“党建联盟”平台,借助组织动员优势,与龙头企业、在镇企业等建立良好联系,开展实践互动,在“企业研发、招才引智”等方面建言献策、做好服务。其中,侯海港博士与镇江爱豪科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了红外探测器的产品研发、批量试制及产业化,为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结合该团队实践经验探索的深度产教融合的“工程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另一方面,联合开展“翼企行”产学研科技项目。定期前往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参观学习,深入了解镇江市创业就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情况,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与宝银特种钢管有限公司建立“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研究生科研工作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及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三全育人”联合培养基地,实现火电、核电领域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研究立项突破,培养出了一大批一流的工程应用性人才等。 

  矢志科研,勠力破解材料领域“卡脖子”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35项关键技术遇到卡脖子难题,其中15项和材料学科有关。该团队心怀家国、志存高远,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求突破工程装备制造技术瓶颈,打破核心部件国外市场垄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以核电传热管的热处理工艺优化为题,前往江苏银环精密钢管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深入探访核电管材的生产流程,分析管材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环节,提出基于光亮热处理的优化工艺,为解决管材热加工开裂等难题提供可行方案。该工艺为企业提高约14%的管材成材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现阶段,该种优化工艺的小管径传热管已成功应用于华龙一号、卡拉奇(巴基斯坦)等核电设施中,有效助力我国核电关键部件的优化升级,得到企业高度评价。  

  针对我国隧道掘进设备盾构机核心耗材——硬岩刀圈的研制受到西方国家垄断的现实问题,该团队着力创新热处理工艺研发,专注于零部件性能精确调控,在调研中交天和、中信泰富等企业后,最终突破“强匹配限制,研制出外硬内韧的新型刀圈产品——“弹硬刀圈。经国家级钢铁测试中心检验,弹硬刀圈的韧性指标已达到世界第一水平,同时也得到李德群院士等多位专家学者推荐,目前弹硬刀圈正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进行装机试用。该项目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第六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荣誉。  

  青春战疫,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对科研人员而言,就是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团队专注于热电堆红外传感器研究,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传感器全套核心技术。疫情防控期间,国务院发布红外体温检测仪相关企业复工复产紧急通知后,该团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主动放弃节假日,确保传感器的持续、保时、保质供给,实现了热电堆红外测温传感器的批量生产,为战胜疫情贡献出江大力量。合作企业因此被工信部列入红外测温传感器定点专供目录(全国三家之一),积极参与抗疫的事迹也得到学习强国、《新华日、江苏卫视、江苏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宣传报道。 

  目前,该团队通过深化研究,进一步研发出具备更高测试精度、更高可靠性的高端热电堆传感器,并实现批量生产,满足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对人体非接触精确测温的需求;持续拓展热电堆传感器在安防、气体检测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经过几年探索和努力,“家国情·材料行”团队在服务政府、企业、社会的同时,也赢得了服务对象的高度认可,先后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江苏省抗疫先进个人、镇江市文明志愿者、江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江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得到《新华日、学习强国、江苏卫视、人民网、中青网等媒体的报道。 

责任编辑:耿美琳

江苏大学“家国情·材料行”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知行合一勇担当,践行见远材有料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       源:  
作       者:

  

 

  江苏大学“家国情·材料行”团队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33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致力于产学研融合和卡脖子难题攻关。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该实践团队以厚植家国情怀,矢志材料强国育人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深度产学研合作,全素质链协同育人实践新模式,紧密结合材料学科特点,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取得良好实践育人效果,产生较好社会影响。 

  产学研融合,适应新工科发展人才需求 

  作为青年科研团队,始终不忘科技工作者初心使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践行新工科发展育人理念,深入企业、博物馆、大型展会等,把团队的科学研究融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学校新工科发展奋斗目标。 

  一方面,构建实践育人协同机制。该团队积极依托“党建联盟”平台,借助组织动员优势,与龙头企业、在镇企业等建立良好联系,开展实践互动,在“企业研发、招才引智”等方面建言献策、做好服务。其中,侯海港博士与镇江爱豪科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了红外探测器的产品研发、批量试制及产业化,为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结合该团队实践经验探索的深度产教融合的“工程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另一方面,联合开展“翼企行”产学研科技项目。定期前往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参观学习,深入了解镇江市创业就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情况,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与宝银特种钢管有限公司建立“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研究生科研工作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及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三全育人”联合培养基地,实现火电、核电领域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研究立项突破,培养出了一大批一流的工程应用性人才等。 

  矢志科研,勠力破解材料领域“卡脖子”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35项关键技术遇到卡脖子难题,其中15项和材料学科有关。该团队心怀家国、志存高远,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求突破工程装备制造技术瓶颈,打破核心部件国外市场垄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以核电传热管的热处理工艺优化为题,前往江苏银环精密钢管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深入探访核电管材的生产流程,分析管材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环节,提出基于光亮热处理的优化工艺,为解决管材热加工开裂等难题提供可行方案。该工艺为企业提高约14%的管材成材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现阶段,该种优化工艺的小管径传热管已成功应用于华龙一号、卡拉奇(巴基斯坦)等核电设施中,有效助力我国核电关键部件的优化升级,得到企业高度评价。  

  针对我国隧道掘进设备盾构机核心耗材——硬岩刀圈的研制受到西方国家垄断的现实问题,该团队着力创新热处理工艺研发,专注于零部件性能精确调控,在调研中交天和、中信泰富等企业后,最终突破“强匹配限制,研制出外硬内韧的新型刀圈产品——“弹硬刀圈。经国家级钢铁测试中心检验,弹硬刀圈的韧性指标已达到世界第一水平,同时也得到李德群院士等多位专家学者推荐,目前弹硬刀圈正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进行装机试用。该项目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第六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荣誉。  

  青春战疫,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对科研人员而言,就是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团队专注于热电堆红外传感器研究,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传感器全套核心技术。疫情防控期间,国务院发布红外体温检测仪相关企业复工复产紧急通知后,该团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主动放弃节假日,确保传感器的持续、保时、保质供给,实现了热电堆红外测温传感器的批量生产,为战胜疫情贡献出江大力量。合作企业因此被工信部列入红外测温传感器定点专供目录(全国三家之一),积极参与抗疫的事迹也得到学习强国、《新华日、江苏卫视、江苏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宣传报道。 

  目前,该团队通过深化研究,进一步研发出具备更高测试精度、更高可靠性的高端热电堆传感器,并实现批量生产,满足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对人体非接触精确测温的需求;持续拓展热电堆传感器在安防、气体检测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经过几年探索和努力,“家国情·材料行”团队在服务政府、企业、社会的同时,也赢得了服务对象的高度认可,先后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江苏省抗疫先进个人、镇江市文明志愿者、江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江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得到《新华日、学习强国、江苏卫视、人民网、中青网等媒体的报道。 

责任编辑:耿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