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改课:成就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南通实践

作者:陈 杰 发布时间:2019-04-0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陈杰

  随着“新时代”成为时代话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进入内涵发展的新时代,其核心是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们从自身职能出发,注重教研转型,着力机制创新,把课程改革聚焦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将改课作为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策略,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寻找公约数

  集聚区域向心力

  “十二五”初期,我们以培育县域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以如皋“活动单导学”为代表的县域课堂教学模式在省内外产生影响,形成了由200多项经典课例为支撑的“南通高效课堂模式群”,有效地帮助一线教师理解新课程、新课堂。

  近4年来,为了谋求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广度、深度,我们从县域课堂教学改革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其最大公约数,集聚区域课改的向心力,实现由“聚焦县域”向“市域推进”的转型,谋求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我们在充分调研、经验梳理的基础上,出台了《南通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12字”基础性教学要求。为了让“12字”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分类梯度推进。通过整合县区教研部门力量,遵循“分类指导、分层要求、注重关联、整体提高”的原则,从南通“12字”基础性教学要求出发,对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调研、视导和诊断,实现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梯度推进。

  多元架构策略。“12字”作为教学基础要求,发挥着一种架构作用,留给学校、教师对课堂的创生空间,让不同县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有基于“12字”基础要求的自我建构与实践探索的空间,从而形成既有南通特色,又具有自身风格的课堂。

  评价标准导向。我们以“12字”课堂教学基础性要求为核心,构建起“12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突出学生课堂中“学”的表现,以此作为南通市课堂教学的底线要求和阶段目标,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常规检查、教师教学竞赛、名师优师选拔之中,有效地发挥了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

  活动平台打造。我们围绕“12字”教学要求,通过主题研讨、竞赛观摩、学科基地、名师工作室等平台,每年均开展各类市级教研活动200次以上。一年一度的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更是突出问题导向、尊重实践创新、加大行政推动,对深化区域改课产生了积极影响。2016年以来,南通成功举办了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情境教育”国际研讨会、“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全国推广会、第四届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等高规格课改活动,“关于好课的南通共识”在全国产生影响。

  培植样板校

  提升改课说服力

  起初,一些学校的改课热情并不高。名校、名师不想改,薄弱学校不会改或不敢改,中间学校则怀着“名校不改,弱校不改,我为什么改”的态度消极应对。如何改变这种状态?我们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典型最有说服力。为此,自2015年起,我们开启了改课样板学校培育工程。

  通过学校申报、评审考察,我们初步确定了15所小学、17所初中作为首批课改样板培育学校。随后,我们采取了以下“四大”跟进培育行动。

  做实基于真实问题的教研服务。我们坚持尊重基层实践原创,直面基层学校和真实问题的课堂范式、实施原则、操作要义及改课路径进行教研科研指导,服务于改课样板学校的课改实践。

  做精基于教学研讨的推介展示。我们以“课堂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的形式,融教学研讨与教学推介为一体,在研讨中提炼、在推介中辐射,促进样板培育学校和区域学校课改良性互动。

  做好基于教育联盟的共同发展。我们加强以课改样板校为龙头的课改联盟校建设,通过共同的教学研究、同课异构等多种交流方式,实施捆绑式、跨越式发展,进而形成区域内的改课小高地。

  做细基于管评融合的培育验收。我们加强改课样板学校的管理,实行管评有机融合,突出“为了课堂”“通过课堂”“在课堂中”的评价思想,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去评价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改课执行力、校长的改课领导力、教科研人员的专业指导力。

  经过4年多的实践,“改课”在南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效应得到放大。在2016年举行的两个年级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业水平测试中,南通市三年级语文、数学A级率列全省第一,远超过省平均水平。八年级语文、数学、科学A级率全省第一,英语全省第三,均超过省平均数10个百分点以上。如东县景安初中成为全国课改典型,仅2016年一年,全国有15个省近20000人到校参观学习。

  推行“走班制”

  增进教改创新力

  由于初中生源多样化,在学生升入初中不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学业水平分化现象,不仅农村学校英语、数学等学科学生水平差异大,城区特别是城乡接合部学校同班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如何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我们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的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的指导思想,于2015年底,下发了《关于初中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实验”指导意见》,着力开展部分学科的分层走班教学实验,要求在保持原来行政班不变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业水平差异性较大的英语、数学等学科中,将学生分为A、B、C三层次,分层组班教学。

  首批实施分层走班教改实验的学校共有16所,我们将这些学校组建成“学科分层走班教改联盟”,以“教改联盟”组织开展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活动。

  主题研讨。比如,2017年,我们先后举办4次研讨活动,主题涉及“分层走班课堂设计”“分层走班课堂比较”等;2017年4月,我们与上海市虹口区分层走班研究所共同举办了“长三角地区分层走班专题研讨会”。

  课题研究。推进教研科研联动,设立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分层走班”专项课题,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课题申报、论证、研究,进行课题化破解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深刻性、系统性。

  竞赛观摩。结合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开展英语、数学等学科A、B、C三层次学案设计比赛、说课比赛、课堂教学观摩、集体备课活动。

  课堂诊断。教科研人员深入课堂,在真实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为基层学校课改实验教师诊断把脉,2017年10月,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初中全学科调研、指导、推介南通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给予教改实验更为强大的专业支持。

  尽管学科分层走班教改实验刚刚起步,但一轮过后,成效明显:学生原先基本薄弱的英语、数学学科成绩上升明显,学生也在分层走班的教改实验中提振了学习信心、享受到学习乐趣。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班级授课制背景下让学生接受适合他们自己教育的一种策略,从微观层面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建立共同体

  提升教研领导力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研转型为支撑,教研转型的关键在于建立教研部门与学校新型关系。基于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我们不断淡化教研管理职能,与县区教研部门、基层学校共同建立课堂教学改革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承担起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任。建立共同体机制,我们做到了以下三个“突出”。

  突出引领作用。我们力求基于研究立场、聚焦课改前沿、直面实践问题,通过自身研究与指导研究,做学校课改的引领者、做教师发展的引领者。

  突出品牌打造。全市14个学科、30多个学科基地都有自己的学科教研品牌,以品牌提升教研效应。比如,有的学科推行“比赛式”教研,即“人人评且人人被评”,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有的学科推行“项目式”教研,聚焦改课难点,以课题研究方式分步实施。

  突出精细指导。推行精致教研,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纠偏、细节到位、细节评价,注重实践、实效。我们以专业服务、智慧服务,赢得了广大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投身于这场课堂教学改革之中。

  我们以“改课”为切入点,着力区域整体推进的课改实践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并成为南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大策略。

(作者系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路

改课:成就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南通实践
发布时间:2019-04-0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陈 杰

  ■陈杰

  随着“新时代”成为时代话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进入内涵发展的新时代,其核心是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们从自身职能出发,注重教研转型,着力机制创新,把课程改革聚焦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将改课作为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策略,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寻找公约数

  集聚区域向心力

  “十二五”初期,我们以培育县域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以如皋“活动单导学”为代表的县域课堂教学模式在省内外产生影响,形成了由200多项经典课例为支撑的“南通高效课堂模式群”,有效地帮助一线教师理解新课程、新课堂。

  近4年来,为了谋求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广度、深度,我们从县域课堂教学改革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其最大公约数,集聚区域课改的向心力,实现由“聚焦县域”向“市域推进”的转型,谋求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我们在充分调研、经验梳理的基础上,出台了《南通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12字”基础性教学要求。为了让“12字”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分类梯度推进。通过整合县区教研部门力量,遵循“分类指导、分层要求、注重关联、整体提高”的原则,从南通“12字”基础性教学要求出发,对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调研、视导和诊断,实现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梯度推进。

  多元架构策略。“12字”作为教学基础要求,发挥着一种架构作用,留给学校、教师对课堂的创生空间,让不同县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有基于“12字”基础要求的自我建构与实践探索的空间,从而形成既有南通特色,又具有自身风格的课堂。

  评价标准导向。我们以“12字”课堂教学基础性要求为核心,构建起“12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突出学生课堂中“学”的表现,以此作为南通市课堂教学的底线要求和阶段目标,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常规检查、教师教学竞赛、名师优师选拔之中,有效地发挥了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

  活动平台打造。我们围绕“12字”教学要求,通过主题研讨、竞赛观摩、学科基地、名师工作室等平台,每年均开展各类市级教研活动200次以上。一年一度的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更是突出问题导向、尊重实践创新、加大行政推动,对深化区域改课产生了积极影响。2016年以来,南通成功举办了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情境教育”国际研讨会、“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全国推广会、第四届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等高规格课改活动,“关于好课的南通共识”在全国产生影响。

  培植样板校

  提升改课说服力

  起初,一些学校的改课热情并不高。名校、名师不想改,薄弱学校不会改或不敢改,中间学校则怀着“名校不改,弱校不改,我为什么改”的态度消极应对。如何改变这种状态?我们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典型最有说服力。为此,自2015年起,我们开启了改课样板学校培育工程。

  通过学校申报、评审考察,我们初步确定了15所小学、17所初中作为首批课改样板培育学校。随后,我们采取了以下“四大”跟进培育行动。

  做实基于真实问题的教研服务。我们坚持尊重基层实践原创,直面基层学校和真实问题的课堂范式、实施原则、操作要义及改课路径进行教研科研指导,服务于改课样板学校的课改实践。

  做精基于教学研讨的推介展示。我们以“课堂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的形式,融教学研讨与教学推介为一体,在研讨中提炼、在推介中辐射,促进样板培育学校和区域学校课改良性互动。

  做好基于教育联盟的共同发展。我们加强以课改样板校为龙头的课改联盟校建设,通过共同的教学研究、同课异构等多种交流方式,实施捆绑式、跨越式发展,进而形成区域内的改课小高地。

  做细基于管评融合的培育验收。我们加强改课样板学校的管理,实行管评有机融合,突出“为了课堂”“通过课堂”“在课堂中”的评价思想,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去评价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改课执行力、校长的改课领导力、教科研人员的专业指导力。

  经过4年多的实践,“改课”在南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效应得到放大。在2016年举行的两个年级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业水平测试中,南通市三年级语文、数学A级率列全省第一,远超过省平均水平。八年级语文、数学、科学A级率全省第一,英语全省第三,均超过省平均数10个百分点以上。如东县景安初中成为全国课改典型,仅2016年一年,全国有15个省近20000人到校参观学习。

  推行“走班制”

  增进教改创新力

  由于初中生源多样化,在学生升入初中不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学业水平分化现象,不仅农村学校英语、数学等学科学生水平差异大,城区特别是城乡接合部学校同班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如何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我们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的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的指导思想,于2015年底,下发了《关于初中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实验”指导意见》,着力开展部分学科的分层走班教学实验,要求在保持原来行政班不变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业水平差异性较大的英语、数学等学科中,将学生分为A、B、C三层次,分层组班教学。

  首批实施分层走班教改实验的学校共有16所,我们将这些学校组建成“学科分层走班教改联盟”,以“教改联盟”组织开展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活动。

  主题研讨。比如,2017年,我们先后举办4次研讨活动,主题涉及“分层走班课堂设计”“分层走班课堂比较”等;2017年4月,我们与上海市虹口区分层走班研究所共同举办了“长三角地区分层走班专题研讨会”。

  课题研究。推进教研科研联动,设立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分层走班”专项课题,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课题申报、论证、研究,进行课题化破解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深刻性、系统性。

  竞赛观摩。结合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开展英语、数学等学科A、B、C三层次学案设计比赛、说课比赛、课堂教学观摩、集体备课活动。

  课堂诊断。教科研人员深入课堂,在真实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为基层学校课改实验教师诊断把脉,2017年10月,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初中全学科调研、指导、推介南通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给予教改实验更为强大的专业支持。

  尽管学科分层走班教改实验刚刚起步,但一轮过后,成效明显:学生原先基本薄弱的英语、数学学科成绩上升明显,学生也在分层走班的教改实验中提振了学习信心、享受到学习乐趣。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班级授课制背景下让学生接受适合他们自己教育的一种策略,从微观层面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建立共同体

  提升教研领导力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研转型为支撑,教研转型的关键在于建立教研部门与学校新型关系。基于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我们不断淡化教研管理职能,与县区教研部门、基层学校共同建立课堂教学改革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承担起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任。建立共同体机制,我们做到了以下三个“突出”。

  突出引领作用。我们力求基于研究立场、聚焦课改前沿、直面实践问题,通过自身研究与指导研究,做学校课改的引领者、做教师发展的引领者。

  突出品牌打造。全市14个学科、30多个学科基地都有自己的学科教研品牌,以品牌提升教研效应。比如,有的学科推行“比赛式”教研,即“人人评且人人被评”,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有的学科推行“项目式”教研,聚焦改课难点,以课题研究方式分步实施。

  突出精细指导。推行精致教研,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纠偏、细节到位、细节评价,注重实践、实效。我们以专业服务、智慧服务,赢得了广大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投身于这场课堂教学改革之中。

  我们以“改课”为切入点,着力区域整体推进的课改实践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并成为南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大策略。

(作者系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