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教育是一辈子的修行

作者:顾丽芳 发布时间:2018-01-1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常熟市石梅小学 顾丽芳

  30多年的教育情怀,30多年的语文情结,学校、岗位、学生在不断变化着,不变的是,我始终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深深喜爱并钟情迷恋这份事业。人的一生很短暂。曾经有机会选择不做教师的我,坚持与专注于三尺讲台,因为任何职业的人生都是一种修行,对我而言,教育就是一辈子的修行。

  成长是青春的事

  更是一辈子的事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总是被各种评优、比赛催促着,“35周岁以下”“40周岁以下”,似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因为你年轻,似乎成长只是青春的事,好吧,等我熬过了青春再说。于是,在各种活动评比中,我竟也被动地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忽然觉得,过了青春的我,依然还需要成长,哪怕我到了退休或者更老的时候,生命还得不断往前,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当我从一个普通乡村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的时候,我抬起头仰望天空,仿佛学飞的小鹰看到翱翔蓝天的雄鹰,我发现,自己内心成长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于是,我真真切切地告诫自己,成长是青春的事,更是一辈子的事!

  成长不仅是追求“奖杯”

  更是赢得“口碑”的过程

  我的成长伴随着很多的奖杯。从最初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市级学科带头人”,到“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再到“江苏省教材实验先进个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如果把这些看得见的评价、有形的证书看做“奖杯”的话,那我觉得,成长不仅是追求这些“奖杯”,更是追求“口碑”的过程。

  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吗?他们课余喜欢找你聊天吗?你的学生家长们欢迎你吗?你的同事们认可你吗?当你离开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时候,有人会舍不得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比“奖杯”本身更能真实地衡量你的优秀程度。我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真正的修行是让你周围的人感觉到很舒服。”对于教师而言,我以为,真正的修行就是使我们接触到和接触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同事都觉得很舒服。我深深地理解每一个学生及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殷殷期盼,“如果我的孩子就是这个班上的一个”这种朴素的想法,一直是我努力不辍的原动力。“我不是教语文课的,我是用语文来育人的”。学科育人是我始终坚守的教育信念。我关心语文,但我更关心每一颗童心。我希望看见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营造适合生长的氛围,把教育深深根植在学生的心田,而不只是让他们获得有限的知识。赢得童心,才能赢得“口碑”;赢得“口碑”,才能赢得好的教育。

  成长看起来是繁琐的事

  其实就是做好“一件事”

  我接触过不少青年教师,他们普遍都有成长的焦虑感。在他们看来,成长似乎太累、太繁琐了,要上课、要写论文、要参加各种竞赛、学生考试成绩的压力、学生家长的期待、自我发展的需求……一大堆的事情把教师有限的时间给挤爆了。可是在我看来,成长其实就是做好“一件事”——动脑筋做教育。我是1986年参加工作的中师生,刚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写作能力需要好好培养。于是,“朗读”和“写作”就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尽管那时候“课题研究”尚未兴起。我总是在思考:孩子们为什么朗读不好、为什么不爱写作?我尝试种种方法,让他们喜欢朗读、喜欢写作,在这过程中也写了不少有关朗读和写作方面的文章。2001年,我到了常熟市实验小学工作,便迅速融入学校的教科研团队,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课题研究中,我深深地迷恋上了儿童读写研究。我建设班级网站,与学生家长共读,6年的时间里,我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篇文章,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原生态资料。在进一步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继续探索“童心语文”“学本课堂”“游戏精神”,力求上“儿童喜欢的课”,努力让语文学习“更好玩”。从教30多年,我从来没有上过两堂一模一样的课。在我看来,教学是一项充满着创造魅力的艺术,是每个学生个体独一无二的生命绽放过程,绝不允许教师随意复制。我经常动脑筋思考: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学得更快乐更好,正如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得更好一样。于是,我总是有很多设想、智慧源源不断地注入我的教学实践中。在思考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自然精彩,也就自然而然有了一系列的论文,也就有了所谓的“成果”。

  成长是学习别人的经验

  更是“走自己的路”

  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跟随薄俊生校长一同外出上课。在学校试课的时候,我对自己上的课属于什么类型有点没把握。那一堂课是和孩子们一起读诗、品诗,然后进行小诗的创作。四年级的孩子们兴趣盎然、文思如泉,创作出了一首首童趣飞扬的作品。当我就课型的困惑向薄校长请教的时候,他平静而坚定地说:“不要去管这堂课属于什么课,只要孩子们喜欢、孩子们有收获,就是好课!”这话像一颗定心丸, 让我纠结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更像一颗种子——“听心里的声音, 走自己的路”埋在了我的心底。

  盘点自己30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活,我隐隐觉得,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当“从儿童出发,再回到儿童”。我的拙作《请靠童心再近些——我的童心语文探微》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我的学科实践。课堂是童心萌发的沃土,要创设更好玩的课堂;语言是童心润泽的养料,应该引导孩子学习“有意思”的语文;写作是童心起跑的涂鸦,倡导语言运用与童心同在。

  多年来,我的语文教育实践最大的收获是,每一届我接手的孩子,不管以前喜不喜欢语文,只要到了我的班上,在很短的时间里都会喜欢上语文、喜欢上写作,读写潜力得到极大激发与开掘,甚至把阅读和写作当做自己的兴趣,这让我倍感欣慰。我的童心语文研究成果获得2017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教龄30年以上似乎已经是一位老教师了,但是作为一个永远的教师,作为一个独特教育生命的存在,我感觉自己还很年轻,对前沿理论的敏锐、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挑战自我的勇气,特别是感受到团队需要我的价值,我始终感觉年轻着。

  成长不仅是一个人的事

  更是一群人的事业

  2016年8月,我到常熟市石梅小学工作后,我对“成长”又有了新的理解——管理就是陪伴成长。石梅小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仰望和敬畏。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我要用我的文化理念去影响带动、用我的专业实践去唤醒辐射、用我的爱心智慧去参与融合。我用“大家讲坛”“种子课”等各种方式慢慢走近教师、走进石梅小学,更用我的全身心力量去参与、去见证所有石梅人的成长。看到教师们的课堂慢慢地发生变化,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变得更好,自己也在不断地走向新的状态。我和大家一起成长,这种陪伴让我感觉很美好——成长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更是一群人的事业。我将努力与大家一起,在发展学生、建设团队的过程中不断修炼自我,把教育当做自己一辈子的修行。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常熟市石梅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

教育是一辈子的修行
发布时间:2018-01-12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常熟市石梅小学 顾丽芳

  30多年的教育情怀,30多年的语文情结,学校、岗位、学生在不断变化着,不变的是,我始终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深深喜爱并钟情迷恋这份事业。人的一生很短暂。曾经有机会选择不做教师的我,坚持与专注于三尺讲台,因为任何职业的人生都是一种修行,对我而言,教育就是一辈子的修行。

  成长是青春的事

  更是一辈子的事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总是被各种评优、比赛催促着,“35周岁以下”“40周岁以下”,似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因为你年轻,似乎成长只是青春的事,好吧,等我熬过了青春再说。于是,在各种活动评比中,我竟也被动地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忽然觉得,过了青春的我,依然还需要成长,哪怕我到了退休或者更老的时候,生命还得不断往前,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当我从一个普通乡村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的时候,我抬起头仰望天空,仿佛学飞的小鹰看到翱翔蓝天的雄鹰,我发现,自己内心成长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于是,我真真切切地告诫自己,成长是青春的事,更是一辈子的事!

  成长不仅是追求“奖杯”

  更是赢得“口碑”的过程

  我的成长伴随着很多的奖杯。从最初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市级学科带头人”,到“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再到“江苏省教材实验先进个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如果把这些看得见的评价、有形的证书看做“奖杯”的话,那我觉得,成长不仅是追求这些“奖杯”,更是追求“口碑”的过程。

  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吗?他们课余喜欢找你聊天吗?你的学生家长们欢迎你吗?你的同事们认可你吗?当你离开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时候,有人会舍不得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比“奖杯”本身更能真实地衡量你的优秀程度。我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真正的修行是让你周围的人感觉到很舒服。”对于教师而言,我以为,真正的修行就是使我们接触到和接触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同事都觉得很舒服。我深深地理解每一个学生及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殷殷期盼,“如果我的孩子就是这个班上的一个”这种朴素的想法,一直是我努力不辍的原动力。“我不是教语文课的,我是用语文来育人的”。学科育人是我始终坚守的教育信念。我关心语文,但我更关心每一颗童心。我希望看见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营造适合生长的氛围,把教育深深根植在学生的心田,而不只是让他们获得有限的知识。赢得童心,才能赢得“口碑”;赢得“口碑”,才能赢得好的教育。

  成长看起来是繁琐的事

  其实就是做好“一件事”

  我接触过不少青年教师,他们普遍都有成长的焦虑感。在他们看来,成长似乎太累、太繁琐了,要上课、要写论文、要参加各种竞赛、学生考试成绩的压力、学生家长的期待、自我发展的需求……一大堆的事情把教师有限的时间给挤爆了。可是在我看来,成长其实就是做好“一件事”——动脑筋做教育。我是1986年参加工作的中师生,刚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写作能力需要好好培养。于是,“朗读”和“写作”就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尽管那时候“课题研究”尚未兴起。我总是在思考:孩子们为什么朗读不好、为什么不爱写作?我尝试种种方法,让他们喜欢朗读、喜欢写作,在这过程中也写了不少有关朗读和写作方面的文章。2001年,我到了常熟市实验小学工作,便迅速融入学校的教科研团队,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课题研究中,我深深地迷恋上了儿童读写研究。我建设班级网站,与学生家长共读,6年的时间里,我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篇文章,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原生态资料。在进一步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继续探索“童心语文”“学本课堂”“游戏精神”,力求上“儿童喜欢的课”,努力让语文学习“更好玩”。从教30多年,我从来没有上过两堂一模一样的课。在我看来,教学是一项充满着创造魅力的艺术,是每个学生个体独一无二的生命绽放过程,绝不允许教师随意复制。我经常动脑筋思考: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学得更快乐更好,正如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得更好一样。于是,我总是有很多设想、智慧源源不断地注入我的教学实践中。在思考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自然精彩,也就自然而然有了一系列的论文,也就有了所谓的“成果”。

  成长是学习别人的经验

  更是“走自己的路”

  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跟随薄俊生校长一同外出上课。在学校试课的时候,我对自己上的课属于什么类型有点没把握。那一堂课是和孩子们一起读诗、品诗,然后进行小诗的创作。四年级的孩子们兴趣盎然、文思如泉,创作出了一首首童趣飞扬的作品。当我就课型的困惑向薄校长请教的时候,他平静而坚定地说:“不要去管这堂课属于什么课,只要孩子们喜欢、孩子们有收获,就是好课!”这话像一颗定心丸, 让我纠结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更像一颗种子——“听心里的声音, 走自己的路”埋在了我的心底。

  盘点自己30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活,我隐隐觉得,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当“从儿童出发,再回到儿童”。我的拙作《请靠童心再近些——我的童心语文探微》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我的学科实践。课堂是童心萌发的沃土,要创设更好玩的课堂;语言是童心润泽的养料,应该引导孩子学习“有意思”的语文;写作是童心起跑的涂鸦,倡导语言运用与童心同在。

  多年来,我的语文教育实践最大的收获是,每一届我接手的孩子,不管以前喜不喜欢语文,只要到了我的班上,在很短的时间里都会喜欢上语文、喜欢上写作,读写潜力得到极大激发与开掘,甚至把阅读和写作当做自己的兴趣,这让我倍感欣慰。我的童心语文研究成果获得2017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教龄30年以上似乎已经是一位老教师了,但是作为一个永远的教师,作为一个独特教育生命的存在,我感觉自己还很年轻,对前沿理论的敏锐、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挑战自我的勇气,特别是感受到团队需要我的价值,我始终感觉年轻着。

  成长不仅是一个人的事

  更是一群人的事业

  2016年8月,我到常熟市石梅小学工作后,我对“成长”又有了新的理解——管理就是陪伴成长。石梅小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仰望和敬畏。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我要用我的文化理念去影响带动、用我的专业实践去唤醒辐射、用我的爱心智慧去参与融合。我用“大家讲坛”“种子课”等各种方式慢慢走近教师、走进石梅小学,更用我的全身心力量去参与、去见证所有石梅人的成长。看到教师们的课堂慢慢地发生变化,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变得更好,自己也在不断地走向新的状态。我和大家一起成长,这种陪伴让我感觉很美好——成长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更是一群人的事业。我将努力与大家一起,在发展学生、建设团队的过程中不断修炼自我,把教育当做自己一辈子的修行。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常熟市石梅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