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在微课程研发中成长

作者:诸向阳 发布时间:2020-01-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诸向阳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道:“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们做教师,也是在寻梦,寻觅我们心中的教育之梦。为了圆教育梦,我们要修炼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我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有三条重要路径:在上课中成长,在写作中成长,在微课程研发中成长。近几年,我通过研发微课程,加快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步伐。

  微课程的实施,不只是制订计划,也不只是开发教材,而是包括了愿望、设计、材料、困难与克服、犹豫与坚定、胜利与失败在内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共同穿越,共同抵达,共同成长。微课程就是一段旅程,就是师生用脚走出来的道路。

  微课程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微课程内容容量小,便于操作实施,实施时间短,见效快。其次,微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再次,凭借微课程可以更加高效地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微课程研发的六大策略。

  一、通过对课文的拓展,研发出微课程。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是名著选段,如五年级下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林海音的经典名著《城南旧事》。编者的意图是,教师要通过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带领学生读《城南旧事》。据此,我研发了“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名著共读微课程。一个学期,师生共读四本书,每本书读一个月,上三堂课: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

  凭借教材中的课文上导读课,导读课的重要使命,在于教师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本好书,进而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地反复阅读。简而言之,导读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教给方法,激发兴趣。推进课旨在推动学生的阅读走得更深更远。为了使阅读持之以恒,见到成效,教师必须在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使他们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新的观点,激发新的思考。简而言之,推进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深入阅读,促进思考。我凭借互联网技术推进学生的阅读,与“阅伴”合作,让阅读看得见。通过“闯关”的形式,用游戏化的手段,让学生阅读时乐此不疲。互联网技术与阅读融合带来了美妙的景象。交流课是在学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以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收获。由于学生的喜好不同、理解能力不同、个性体验不同,只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道其知,说其悟,谈其感,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即可。简而言之,交流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分享感受,各抒己见。

  二、利用地域文化,研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无锡梅园闻名中外,我以梅花为载体,开发《梅花三弄》微课程,将15首梅花诗词纳入三个篇章:梅花一弄:自然之梅;梅花二弄:友情之梅;梅花三弄:人格之梅,让梅花冰清玉洁的品性进入学生的心田。

  三、围绕我国七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研发微课程。每个节日来临,我为学生上一堂节日文化课,带领学生感受节日的由来、习俗、内涵以及节日在当下的意义。举办节日诗词朗诵会,在诵读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发挥自身特长,研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地将自己的特长转化为课程。我喜欢灯谜文化,研发了灯谜课程。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采用三种方式:老师出灯谜给学生猜,喜欢灯谜的学生出灯谜给同学们猜,老师与学生自己创作灯谜给同学们猜。学生们乐此不疲,在游戏中弘扬了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境界。

  五、围绕二十四节气研发微课程,带领学生穿越春夏秋冬。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每个节气到来的时候,我为学生上一堂节气文化课,每个季节转换时节,举行告别仪式。通过二十四堂节气文化课,学生在节气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培养学生敏感的诗心和科学的严谨态度。春天的六个节气走完了,我们举行了“告别春天,迎接夏天”的仪式。杜沂帆同学在告别仪式结束后写道:“在这美好的节气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然之美,努力其实也是一种美。‘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梅花,这种傲骨的花朵,它的品质我们应时放心中,让这努力、坚强的精神陪伴我们度过小学生涯。”柳青青同学写道:“春天的情感还不止于此,看过催人奋进的,看过引人深思的,但生活的小美好、小乐趣还是不能缺少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令人心旷神怡的春风吹来,吹开了关于春天的美好回忆。”我执教的《小雪》《清明》《小满》节气文化课在“千课万人”“现代与经典”等大型教学观摩课中展示;《冬至》节气文化课新闻报道在无锡广播电台播出;二十四节气课程被《中国教育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在中小学扎根”为题报道。

  六、依据学校举行的各种仪式,研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很多时候,我们把仪式当成了一项任务完成,于是仪式便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将仪式做成课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研发了《杨柳与送别》毕业课程,这一毕业课程具有以下特色:在古典的氛围中营造浓浓的离别情愫,珍惜彼此之间相识、相知的缘分;将经典诗词置身于送别的情境中,经典诗词在特定的情境中复活,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共鸣;体验古人离别的情韵,道声珍重,别离是为了重逢。

  微课程研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我们可以从地域、特长、节日、教材、节气、问题、仪式等方面研发微课程,在微课程研发中成就学生、成就教师。终有一天,我们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诸向阳,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梁溪区语文名师工作室导师,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

在微课程研发中成长
发布时间:2020-01-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诸向阳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道:“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们做教师,也是在寻梦,寻觅我们心中的教育之梦。为了圆教育梦,我们要修炼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我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有三条重要路径:在上课中成长,在写作中成长,在微课程研发中成长。近几年,我通过研发微课程,加快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步伐。

  微课程的实施,不只是制订计划,也不只是开发教材,而是包括了愿望、设计、材料、困难与克服、犹豫与坚定、胜利与失败在内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共同穿越,共同抵达,共同成长。微课程就是一段旅程,就是师生用脚走出来的道路。

  微课程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微课程内容容量小,便于操作实施,实施时间短,见效快。其次,微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再次,凭借微课程可以更加高效地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微课程研发的六大策略。

  一、通过对课文的拓展,研发出微课程。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是名著选段,如五年级下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林海音的经典名著《城南旧事》。编者的意图是,教师要通过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带领学生读《城南旧事》。据此,我研发了“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名著共读微课程。一个学期,师生共读四本书,每本书读一个月,上三堂课: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

  凭借教材中的课文上导读课,导读课的重要使命,在于教师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本好书,进而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地反复阅读。简而言之,导读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教给方法,激发兴趣。推进课旨在推动学生的阅读走得更深更远。为了使阅读持之以恒,见到成效,教师必须在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使他们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新的观点,激发新的思考。简而言之,推进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深入阅读,促进思考。我凭借互联网技术推进学生的阅读,与“阅伴”合作,让阅读看得见。通过“闯关”的形式,用游戏化的手段,让学生阅读时乐此不疲。互联网技术与阅读融合带来了美妙的景象。交流课是在学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以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收获。由于学生的喜好不同、理解能力不同、个性体验不同,只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道其知,说其悟,谈其感,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即可。简而言之,交流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分享感受,各抒己见。

  二、利用地域文化,研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无锡梅园闻名中外,我以梅花为载体,开发《梅花三弄》微课程,将15首梅花诗词纳入三个篇章:梅花一弄:自然之梅;梅花二弄:友情之梅;梅花三弄:人格之梅,让梅花冰清玉洁的品性进入学生的心田。

  三、围绕我国七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研发微课程。每个节日来临,我为学生上一堂节日文化课,带领学生感受节日的由来、习俗、内涵以及节日在当下的意义。举办节日诗词朗诵会,在诵读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发挥自身特长,研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地将自己的特长转化为课程。我喜欢灯谜文化,研发了灯谜课程。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采用三种方式:老师出灯谜给学生猜,喜欢灯谜的学生出灯谜给同学们猜,老师与学生自己创作灯谜给同学们猜。学生们乐此不疲,在游戏中弘扬了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境界。

  五、围绕二十四节气研发微课程,带领学生穿越春夏秋冬。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每个节气到来的时候,我为学生上一堂节气文化课,每个季节转换时节,举行告别仪式。通过二十四堂节气文化课,学生在节气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培养学生敏感的诗心和科学的严谨态度。春天的六个节气走完了,我们举行了“告别春天,迎接夏天”的仪式。杜沂帆同学在告别仪式结束后写道:“在这美好的节气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然之美,努力其实也是一种美。‘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梅花,这种傲骨的花朵,它的品质我们应时放心中,让这努力、坚强的精神陪伴我们度过小学生涯。”柳青青同学写道:“春天的情感还不止于此,看过催人奋进的,看过引人深思的,但生活的小美好、小乐趣还是不能缺少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令人心旷神怡的春风吹来,吹开了关于春天的美好回忆。”我执教的《小雪》《清明》《小满》节气文化课在“千课万人”“现代与经典”等大型教学观摩课中展示;《冬至》节气文化课新闻报道在无锡广播电台播出;二十四节气课程被《中国教育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在中小学扎根”为题报道。

  六、依据学校举行的各种仪式,研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很多时候,我们把仪式当成了一项任务完成,于是仪式便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将仪式做成课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研发了《杨柳与送别》毕业课程,这一毕业课程具有以下特色:在古典的氛围中营造浓浓的离别情愫,珍惜彼此之间相识、相知的缘分;将经典诗词置身于送别的情境中,经典诗词在特定的情境中复活,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共鸣;体验古人离别的情韵,道声珍重,别离是为了重逢。

  微课程研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我们可以从地域、特长、节日、教材、节气、问题、仪式等方面研发微课程,在微课程研发中成就学生、成就教师。终有一天,我们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诸向阳,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梁溪区语文名师工作室导师,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