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行走

作者:李大林 高青 发布时间:2018-04-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没有新潮繁杂的主张、模式,有别于那些盆景式的精致样板,徐州“学讲计划”依托行政推动,全市1400多所中小学校全面推进,堪称一场教改的“淮海战役”,敢于担当作为的勇气魄力令人敬佩。“学讲”课改具有顶层设计提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框架,又尊重区域、学校、教师的实施差异,鼓励自主创新,富于实践智慧。

  “学讲”的内在逻辑在于:学奠基讲,讲促进学,激发学习动机;起于学,终于讲,阐明学习路径;学要讲,讲即学,揭示学习方法;学而思,思而讲,指向学习本质;令学而悦,乐讲而学,引发学习升华。“学讲”的精髓在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原来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知识的建构者、问题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在“学讲”中得到重构,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知识的搬运工提升为学生成长的同行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问题探讨的引导者。心中有了人,课堂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行走

——徐州推进“学讲计划”采访纪实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高青

  “学校偏远,心思不能自甘其远;校舍简陋,教法不能自认其陋;生源有别,努力不能自认其别。”这是徐州市火花实验学校校长吴学政勉励教师们的话,也是学校自我革新、困境突围的写照。

  火花学校是徐州市泉山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学校半数以上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从2008年的师生等数、教师几无学生可教的窘境,到如今有1000余名学生、师生关系和谐、文化内涵丰富,火花学校的变化始于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

  与火花学校一样,2014年以来,徐州所有中小学全面展开了一场名为“学讲计划”的教学改革。这种以促进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成效如何?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该市多所中小学一探究竟。

  艰难上路,为深度变革而来

  “除生源不优、硬件薄弱外,当时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还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吴学政告诉记者,为走出低谷,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引导反思,不断尝试,确立了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主张,并由此催生了学校的一系列变化。

  教师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作为我省第一人口大市,徐州共有基础教育学校1400余所,在校生164.5万人。除体量庞大外,徐州基础教育还存在乡村教育占比较高、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等特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乡镇及以下学校占六分之五,受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师资数量不足,优秀教师外流较多,城乡教育质量差异较大。具体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表现为:教师习惯满堂灌,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发展,学科教学育人功能薄弱;学生学习主体缺位,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能力薄弱;学校课改领导力、课程建设力薄弱等。

  问题表现在课堂,就让课改从课堂发生。2013年年底,徐州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变革课堂的“学讲方式”:学生先学,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思。教师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者、助学者。《意见》还提出了教师达标、学校过关的目标:3年内,大多数教师达到“学讲计划”要求的课改标准,所有学校成为“课改达标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推动下,“学讲模式”在全市所有中小学迅速推开。

  其间,不少人不无担忧:课上学生讲,能讲出什么名堂?学生讲,教师干什么?“围坐”会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会不会造成高年级早恋现象?学生“讲出来”会不会导致教学进度缓慢?……像所有的改革一样,徐州“学讲计划”在诸多疑问中迈开了第一步。

  坚定前行,突破课改坚冰

  “给大家10分钟,回顾自学过程,分享自学成果,质疑疑难问题。”在新沂市高流中学的一节高三数学课上,随着任课教师一声令下,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6人一组,展开热烈讨论。约5分钟后,他们各自找到搭档,又开始新一轮地选题、研题……整个课堂真实、高效,学生主动性强、参与面广,教师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高流中学校长张志诚告诉记者,这是一堂“学讲方式”的常态课,4年的课改实践,让这所生源兜底的农村高中创造了办学奇迹:2016年,高一质量检测4科全市第二,2017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全市第一。“我们的做法不复杂,就是基于问题、解决问题,不着急、不懈怠。”张志诚说,改革之初,大家都说这种方式没法上课。于是,他第一个上“学讲课”,中层干部跟着上。后来大家说高一、高二还行,高三不适合。“好,那我们就在高三试试”.再后来大家又说,数学课用得不错,但语文课不适合。“好,那我们在语文学科试试”……

  不作无谓争论,用实践检验成效,让行动回答质疑。四年如一日,徐州教育人坚定前行,着力突破课改坚冰。

  为凝聚课改合力、提升教师素养,徐州广泛开展了多种层次、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如设区市—县(市、区)—学校的3级培训,学校层面的校长—中层—教师—学生—家长的全方位培训等。同时还通过选树课改先进教师典型,组织“学讲计划”前沿论坛,打磨“学讲课堂”,推出典型案例等方式,在全市形成示范引领。他们还辅之以系列化的主题活动:“县县行”“校校行”活动把“学讲”理念和课堂范式送到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走乡村”活动让农村学校从课改的“幕后”走到“台前”;“真教研,真学习”活动针对课改中教研活动形式化等问题,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共享区域优质资源,引导教师关注真问题,形成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

  2014年至今,全市共开展校长、教师培训8236场次,培训近30万人次;开展观摩课、比赛课活动13056场次,近3万人次参与;开展校级及以上集体教研活动3万余场次,逾30万人次参与。此外,全市开展家长培训1721场次,55万人次参与;开展学生培训14808场次,过百万人次参与……

  没有终点,向课堂深处漫溯

  丰县路庄小学是一个只有5个班级的教学点,在学校采访时见到的一件小事让记者印象深刻:大课间,看着孩子们丢沙包、踢毽子、推铁环,同行的老师也忍不住玩起了推铁环。

  在看到老师屡试屡败后,一个小女生走过来说:“老师,你可以先从一个笨方法学起。”边说边做示范,只见她把铁钩放在铁环正前方,让铁环能靠着铁钩。“你找找感觉,多推几次再把铁钩放后面就可以了。”按照这个方法,同行的老师进步不少。

  “这就是‘讲出来’,会表达,会交流,会助人。更重要的是,女孩朴素的话语里是有方法论的!”路庄小学校长赵成喜说。

  这是课改促使学生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在中小学课堂上,学生笑脸越来越多,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教学有效性显著提高。2016年,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数据显示,课改以来,学生反映“老师能耐心听我的想法”“老师不讽刺、挖苦我”“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我非常敬佩我的老师”的人数分别上升8.5%、9%、7.67%和8.3%.课堂教学方式、教育质量、城乡均衡、教育满意度等指标均有显著提高。2012年、2014年、2016年,省学业监测所抽样的三年级、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优秀率稳步提升,不合格率全面下降,学生高层次能力指数、学业成绩个体间均衡指数明显提升。

  “学讲”还给徐州的教育生态带来显著变化。第三方调研显示,90%的教师认同和实践“学讲行动”;教师教育理念和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从关注学科知识到关注学科活动,从改变方式到改善课程,教师成为区域课改的决定性力量。同时,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倒逼了学校管理创新,以评价“教师教学行为”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正逐步转向以评价“教师助学行为”为核心的新常规、新指标。课改联盟、课改共同体、集团化办学、基于信息技术的同步教研等正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愈发意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运生表示,下一步,他们将通过加强课程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努力形成教学方式与课程建设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召唤的模式,引领学校按照课程建设的逻辑,深化内涵,从课程规划走向课程设计,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环境、课程三者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陈路

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行走
发布时间:2018-04-0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没有新潮繁杂的主张、模式,有别于那些盆景式的精致样板,徐州“学讲计划”依托行政推动,全市1400多所中小学校全面推进,堪称一场教改的“淮海战役”,敢于担当作为的勇气魄力令人敬佩。“学讲”课改具有顶层设计提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框架,又尊重区域、学校、教师的实施差异,鼓励自主创新,富于实践智慧。

  “学讲”的内在逻辑在于:学奠基讲,讲促进学,激发学习动机;起于学,终于讲,阐明学习路径;学要讲,讲即学,揭示学习方法;学而思,思而讲,指向学习本质;令学而悦,乐讲而学,引发学习升华。“学讲”的精髓在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原来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知识的建构者、问题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在“学讲”中得到重构,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知识的搬运工提升为学生成长的同行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问题探讨的引导者。心中有了人,课堂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行走

——徐州推进“学讲计划”采访纪实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高青

  “学校偏远,心思不能自甘其远;校舍简陋,教法不能自认其陋;生源有别,努力不能自认其别。”这是徐州市火花实验学校校长吴学政勉励教师们的话,也是学校自我革新、困境突围的写照。

  火花学校是徐州市泉山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学校半数以上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从2008年的师生等数、教师几无学生可教的窘境,到如今有1000余名学生、师生关系和谐、文化内涵丰富,火花学校的变化始于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

  与火花学校一样,2014年以来,徐州所有中小学全面展开了一场名为“学讲计划”的教学改革。这种以促进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成效如何?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该市多所中小学一探究竟。

  艰难上路,为深度变革而来

  “除生源不优、硬件薄弱外,当时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还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吴学政告诉记者,为走出低谷,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引导反思,不断尝试,确立了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主张,并由此催生了学校的一系列变化。

  教师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作为我省第一人口大市,徐州共有基础教育学校1400余所,在校生164.5万人。除体量庞大外,徐州基础教育还存在乡村教育占比较高、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等特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乡镇及以下学校占六分之五,受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师资数量不足,优秀教师外流较多,城乡教育质量差异较大。具体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表现为:教师习惯满堂灌,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发展,学科教学育人功能薄弱;学生学习主体缺位,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能力薄弱;学校课改领导力、课程建设力薄弱等。

  问题表现在课堂,就让课改从课堂发生。2013年年底,徐州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变革课堂的“学讲方式”:学生先学,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思。教师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者、助学者。《意见》还提出了教师达标、学校过关的目标:3年内,大多数教师达到“学讲计划”要求的课改标准,所有学校成为“课改达标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推动下,“学讲模式”在全市所有中小学迅速推开。

  其间,不少人不无担忧:课上学生讲,能讲出什么名堂?学生讲,教师干什么?“围坐”会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会不会造成高年级早恋现象?学生“讲出来”会不会导致教学进度缓慢?……像所有的改革一样,徐州“学讲计划”在诸多疑问中迈开了第一步。

  坚定前行,突破课改坚冰

  “给大家10分钟,回顾自学过程,分享自学成果,质疑疑难问题。”在新沂市高流中学的一节高三数学课上,随着任课教师一声令下,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6人一组,展开热烈讨论。约5分钟后,他们各自找到搭档,又开始新一轮地选题、研题……整个课堂真实、高效,学生主动性强、参与面广,教师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高流中学校长张志诚告诉记者,这是一堂“学讲方式”的常态课,4年的课改实践,让这所生源兜底的农村高中创造了办学奇迹:2016年,高一质量检测4科全市第二,2017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全市第一。“我们的做法不复杂,就是基于问题、解决问题,不着急、不懈怠。”张志诚说,改革之初,大家都说这种方式没法上课。于是,他第一个上“学讲课”,中层干部跟着上。后来大家说高一、高二还行,高三不适合。“好,那我们就在高三试试”.再后来大家又说,数学课用得不错,但语文课不适合。“好,那我们在语文学科试试”……

  不作无谓争论,用实践检验成效,让行动回答质疑。四年如一日,徐州教育人坚定前行,着力突破课改坚冰。

  为凝聚课改合力、提升教师素养,徐州广泛开展了多种层次、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如设区市—县(市、区)—学校的3级培训,学校层面的校长—中层—教师—学生—家长的全方位培训等。同时还通过选树课改先进教师典型,组织“学讲计划”前沿论坛,打磨“学讲课堂”,推出典型案例等方式,在全市形成示范引领。他们还辅之以系列化的主题活动:“县县行”“校校行”活动把“学讲”理念和课堂范式送到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走乡村”活动让农村学校从课改的“幕后”走到“台前”;“真教研,真学习”活动针对课改中教研活动形式化等问题,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共享区域优质资源,引导教师关注真问题,形成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

  2014年至今,全市共开展校长、教师培训8236场次,培训近30万人次;开展观摩课、比赛课活动13056场次,近3万人次参与;开展校级及以上集体教研活动3万余场次,逾30万人次参与。此外,全市开展家长培训1721场次,55万人次参与;开展学生培训14808场次,过百万人次参与……

  没有终点,向课堂深处漫溯

  丰县路庄小学是一个只有5个班级的教学点,在学校采访时见到的一件小事让记者印象深刻:大课间,看着孩子们丢沙包、踢毽子、推铁环,同行的老师也忍不住玩起了推铁环。

  在看到老师屡试屡败后,一个小女生走过来说:“老师,你可以先从一个笨方法学起。”边说边做示范,只见她把铁钩放在铁环正前方,让铁环能靠着铁钩。“你找找感觉,多推几次再把铁钩放后面就可以了。”按照这个方法,同行的老师进步不少。

  “这就是‘讲出来’,会表达,会交流,会助人。更重要的是,女孩朴素的话语里是有方法论的!”路庄小学校长赵成喜说。

  这是课改促使学生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在中小学课堂上,学生笑脸越来越多,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教学有效性显著提高。2016年,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数据显示,课改以来,学生反映“老师能耐心听我的想法”“老师不讽刺、挖苦我”“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我非常敬佩我的老师”的人数分别上升8.5%、9%、7.67%和8.3%.课堂教学方式、教育质量、城乡均衡、教育满意度等指标均有显著提高。2012年、2014年、2016年,省学业监测所抽样的三年级、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优秀率稳步提升,不合格率全面下降,学生高层次能力指数、学业成绩个体间均衡指数明显提升。

  “学讲”还给徐州的教育生态带来显著变化。第三方调研显示,90%的教师认同和实践“学讲行动”;教师教育理念和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从关注学科知识到关注学科活动,从改变方式到改善课程,教师成为区域课改的决定性力量。同时,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倒逼了学校管理创新,以评价“教师教学行为”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正逐步转向以评价“教师助学行为”为核心的新常规、新指标。课改联盟、课改共同体、集团化办学、基于信息技术的同步教研等正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愈发意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运生表示,下一步,他们将通过加强课程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努力形成教学方式与课程建设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召唤的模式,引领学校按照课程建设的逻辑,深化内涵,从课程规划走向课程设计,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环境、课程三者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