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匠心实践 立德树人

作者:林忠玲 发布时间:2020-05-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牵引着每个人回首来时路,想想当初为什么而出发。作为教育人,我们有必要明晰“为民”宗旨映照下的教育初心是什么。

  我认为,立德树人就是教育初心,是新时代对教育使命、价值的定位,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核。坚持立德树人,能够很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三问。培养什么人,事关教育目标问题——德性为重,以德为先;怎样培养人,事关教育途径的方法问题——在“立”字上做文章,在“树”字上下功夫;为谁培养人,事关教育立场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事业育人。那么,立德树人的宏大构想如何在教育一线落地?

  ■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 林忠玲

  回归理性的质量观

  要弄清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我们需要回答“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把教育仅理解为读书、做题、考试,那么教育质量当然就看分数、升学率了。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就是解放心灵;鲁迅说,教育是立人之事业;朱永新说,教育应该是幸福完整的生活……这些关于教育本质的概括,都指向于“全人”的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的底线要求是对国家的认同。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国家认同感都没有,这只能说是教育的失败。从个体层面来说,教育的底线要求是人能更好地生活。一个孩子如果接受了高层次的教育,但他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或者情商极低,那不能不说是个体教育的失败。教育的种种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说到底是质量观出现了偏差。

  质量观会直接投射到教育教学的行为上来。如果学校眼中只有分数,那么课程设置就一定不会开全上足,培养的学生一定不是全面发展的人。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第一质量。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质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质量,包含德(良好的德性)、智(知识能力)、体(健康体魄)、美(审美情趣)、劳(劳动习惯)五个维度。全面发展的质量,在时间上需要可持续,一生有用;在内容上需要五育并举,一样不少;在对象上需要全覆盖,一个不落;在实施主体上,需要整体联动,一处不弱。

  找准适宜的着力点

  身处教育一线,我们需要寻找立德树人理念的着力点。结合泰州市姜堰区小学教育的实际,我认为,今后宜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着力点之一:文化立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旨归。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引导,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认为,对学生德性的养成教育,有“硬德育”和“软德育”之分。“硬德育”,具有强制性;“软德育”,讲究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文化具有濡染的功能,是典型的“软德育”。优秀的学校文化能够让学生拥有源源不断的幸福感,其最基本的标准就看是不是坚持了儿童立场。离开了儿童需求的学校文化,容易走向空心化、成人化、庸俗化。儿童都有被欣赏的需求,因此坚守儿童立场,就要以展示儿童作为文化建设的最高艺术。 当学校文化的视野里有了儿童的身影,立德树人方有可能。

  着力点之二:书香浸润。优秀的儿童读物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生命发育的养分。多年的实践表明,书香校园行动,是最生动的立德树人实践。小学阶段是儿童阅读的黄金期,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和大量的优秀经典作品相遇,能够给学生储存一生向上的能量。贴地行走的书香校园行动,需要解决读什么、在哪读、怎么读、何时读、谁来陪、读得怎样六大问题, 这样才能避免浅尝辄止的“翻书”。有营养的阅读,既指向于德性的养成,同时也指向于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是有层次的,基本层次的阅读是基础阅读,着力于“读了什么”;第二层次的阅读是深层阅读,着力于“懂了什么”;最高层次的阅读是创意阅读,着力于“想了什么”。真正的阅读是一个慢活儿,需要学校静下心来,主动探索“六大问题”的解决路径,让阅读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

  着力点之三:课程创生。立德树人这个国家意志,需要丰富的课程来承载。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生命成长的丰富性。我认为,当前各学校要着力建设好仪式课程,用最生动的德育实践,传递丰富的教育意蕴。要精心实施国家课程,想方设法把这道“营养主餐”做得有滋有味。要倾心打造社团课程,从传统的、粗放型的兴趣小组建设阶段,走向服务于办学理念的体系化建设阶段。基础性课程人人过关,拓展性课程各展所长,研究性课程认真经历。有些课程短期内看不到它的显性影响,但它们将在孩子的生命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作用,使孩子受益一生。

  着力点之四:体育与审美。体育有多重要?它始于身——从身体运动出发,引导学生对体育有正确性的认知和体验性的感知,增强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它达于心——由身体迁移到心理层面、精神领域,形成“ 拼搏、规范、坚毅”的个性品质;它成于志——将良好的个性品质迁移、融入学习与生活之中。美育有多重要?席勒说,让人在美的世界里,人格才会相对完整,并抵抗异化。因此,学校呈现在学生视野里的一切,都应当力求赋予审美意蕴。近几年,姜堰区开展的百幅名画、百首名曲欣赏,完美教室的建设,高品质校服的选择,都指向于审美水平的提升。

  着力点之五: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走向课堂的最深处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主阵地,好的课堂一定是始于立德,终于树人。我认为,课堂变革的关键是要回归到为儿童自主学习服务这个根本上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有德性的课堂一定是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不少教师对什么是深度学习存在误区,有教师认为学习的内容多就是深度学习,有教师认为学习内容有深度就是深度学习,还有教师认为学生熟练掌握了学习内容就是深度学习。杨九俊先生认为,深度学习指的是引导理解的学习,它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引导”,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建构适时提供学习的支架;二是“ 参与”,就是要去“做”和“经历”,充满挑战性的欲望,实现大脑、身心、环境三者的激荡。

  骑过自行车的人都知道,他人讲得再生动都无法代替练习者自己的体验。没有体验式的练习,只懂得所谓的操作要领,是无法实现骑行的。 “学骑车”的经历启示我们, 深度学习需要充分“放手”,做到“六个不讲”:学生未学已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学易懂的,教师不讲; 学生互助能懂的,教师不讲; 讲了学生也不懂的,教师不讲; 有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教师不讲; 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

  当前,姜堰区小学正在深度推进学习共同体课堂变革。我认为,走向改革最深处的课堂,需要关注十个方面的变化:从固定小组到动态小组,从形成共识到呈现我见,从展示到分享,从关注表达到关注倾听,从学会说到学会问,从关注学生会的到关注学生不会的,从关注群学到关注独学,从单一性学习到混合式学习,从竞争性的合作到探究性的协同,从传统的听评课制度到学情观察员制度,以此不断推进课堂走向最深处。

责任编辑:陈路

匠心实践 立德树人
发布时间:2020-05-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牵引着每个人回首来时路,想想当初为什么而出发。作为教育人,我们有必要明晰“为民”宗旨映照下的教育初心是什么。

  我认为,立德树人就是教育初心,是新时代对教育使命、价值的定位,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核。坚持立德树人,能够很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三问。培养什么人,事关教育目标问题——德性为重,以德为先;怎样培养人,事关教育途径的方法问题——在“立”字上做文章,在“树”字上下功夫;为谁培养人,事关教育立场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事业育人。那么,立德树人的宏大构想如何在教育一线落地?

  ■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 林忠玲

  回归理性的质量观

  要弄清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我们需要回答“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把教育仅理解为读书、做题、考试,那么教育质量当然就看分数、升学率了。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就是解放心灵;鲁迅说,教育是立人之事业;朱永新说,教育应该是幸福完整的生活……这些关于教育本质的概括,都指向于“全人”的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的底线要求是对国家的认同。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国家认同感都没有,这只能说是教育的失败。从个体层面来说,教育的底线要求是人能更好地生活。一个孩子如果接受了高层次的教育,但他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或者情商极低,那不能不说是个体教育的失败。教育的种种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说到底是质量观出现了偏差。

  质量观会直接投射到教育教学的行为上来。如果学校眼中只有分数,那么课程设置就一定不会开全上足,培养的学生一定不是全面发展的人。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第一质量。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质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质量,包含德(良好的德性)、智(知识能力)、体(健康体魄)、美(审美情趣)、劳(劳动习惯)五个维度。全面发展的质量,在时间上需要可持续,一生有用;在内容上需要五育并举,一样不少;在对象上需要全覆盖,一个不落;在实施主体上,需要整体联动,一处不弱。

  找准适宜的着力点

  身处教育一线,我们需要寻找立德树人理念的着力点。结合泰州市姜堰区小学教育的实际,我认为,今后宜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着力点之一:文化立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旨归。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引导,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认为,对学生德性的养成教育,有“硬德育”和“软德育”之分。“硬德育”,具有强制性;“软德育”,讲究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文化具有濡染的功能,是典型的“软德育”。优秀的学校文化能够让学生拥有源源不断的幸福感,其最基本的标准就看是不是坚持了儿童立场。离开了儿童需求的学校文化,容易走向空心化、成人化、庸俗化。儿童都有被欣赏的需求,因此坚守儿童立场,就要以展示儿童作为文化建设的最高艺术。 当学校文化的视野里有了儿童的身影,立德树人方有可能。

  着力点之二:书香浸润。优秀的儿童读物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生命发育的养分。多年的实践表明,书香校园行动,是最生动的立德树人实践。小学阶段是儿童阅读的黄金期,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和大量的优秀经典作品相遇,能够给学生储存一生向上的能量。贴地行走的书香校园行动,需要解决读什么、在哪读、怎么读、何时读、谁来陪、读得怎样六大问题, 这样才能避免浅尝辄止的“翻书”。有营养的阅读,既指向于德性的养成,同时也指向于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是有层次的,基本层次的阅读是基础阅读,着力于“读了什么”;第二层次的阅读是深层阅读,着力于“懂了什么”;最高层次的阅读是创意阅读,着力于“想了什么”。真正的阅读是一个慢活儿,需要学校静下心来,主动探索“六大问题”的解决路径,让阅读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

  着力点之三:课程创生。立德树人这个国家意志,需要丰富的课程来承载。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生命成长的丰富性。我认为,当前各学校要着力建设好仪式课程,用最生动的德育实践,传递丰富的教育意蕴。要精心实施国家课程,想方设法把这道“营养主餐”做得有滋有味。要倾心打造社团课程,从传统的、粗放型的兴趣小组建设阶段,走向服务于办学理念的体系化建设阶段。基础性课程人人过关,拓展性课程各展所长,研究性课程认真经历。有些课程短期内看不到它的显性影响,但它们将在孩子的生命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作用,使孩子受益一生。

  着力点之四:体育与审美。体育有多重要?它始于身——从身体运动出发,引导学生对体育有正确性的认知和体验性的感知,增强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它达于心——由身体迁移到心理层面、精神领域,形成“ 拼搏、规范、坚毅”的个性品质;它成于志——将良好的个性品质迁移、融入学习与生活之中。美育有多重要?席勒说,让人在美的世界里,人格才会相对完整,并抵抗异化。因此,学校呈现在学生视野里的一切,都应当力求赋予审美意蕴。近几年,姜堰区开展的百幅名画、百首名曲欣赏,完美教室的建设,高品质校服的选择,都指向于审美水平的提升。

  着力点之五: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走向课堂的最深处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主阵地,好的课堂一定是始于立德,终于树人。我认为,课堂变革的关键是要回归到为儿童自主学习服务这个根本上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有德性的课堂一定是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不少教师对什么是深度学习存在误区,有教师认为学习的内容多就是深度学习,有教师认为学习内容有深度就是深度学习,还有教师认为学生熟练掌握了学习内容就是深度学习。杨九俊先生认为,深度学习指的是引导理解的学习,它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引导”,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建构适时提供学习的支架;二是“ 参与”,就是要去“做”和“经历”,充满挑战性的欲望,实现大脑、身心、环境三者的激荡。

  骑过自行车的人都知道,他人讲得再生动都无法代替练习者自己的体验。没有体验式的练习,只懂得所谓的操作要领,是无法实现骑行的。 “学骑车”的经历启示我们, 深度学习需要充分“放手”,做到“六个不讲”:学生未学已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学易懂的,教师不讲; 学生互助能懂的,教师不讲; 讲了学生也不懂的,教师不讲; 有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教师不讲; 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

  当前,姜堰区小学正在深度推进学习共同体课堂变革。我认为,走向改革最深处的课堂,需要关注十个方面的变化:从固定小组到动态小组,从形成共识到呈现我见,从展示到分享,从关注表达到关注倾听,从学会说到学会问,从关注学生会的到关注学生不会的,从关注群学到关注独学,从单一性学习到混合式学习,从竞争性的合作到探究性的协同,从传统的听评课制度到学情观察员制度,以此不断推进课堂走向最深处。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