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对“五个课堂”建设实践的思考

作者:杨 帆 发布时间:2021-03-0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课堂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任何一所学校都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在学校管理中,如何来研磨、监管、评价、优化课堂,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适合各学科、被全体教师接受的高效课堂管理思想和路径,这是每所学校都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校根据自身苏北县中的特定校情和学情,努力建构“五个课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杨帆

  一是建构“激情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课堂是师生进行生命对话、思维碰撞的场域。“一个教师和数十名学生对话”的这个课堂教学基本特点,决定了教师上课必须具有激情,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具备“精气神”。如果教师自己老气横秋,上课没有朝气、没有激情、没有活力、没有趣味、没有气场,照本宣科,学生怎么可能热情参与?怎么可能专注聆听?怎么可能生生互动?这样的课堂又何谈“高效”?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就是说,教育是一门唤醒、感染、启发、打动对方的艺术。课堂唤醒不了学生、感染不了学生、点燃不了学生,就失去了灵动和生气。因此,我校要求,课堂上每一个教师都要“像个主持人,活力四射;像个演讲师,精神抖擞”,要用自己的激情调动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的情绪,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是一节课成功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是建构“学本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核心。“学本课堂”就是以学生和学习为本体的课堂,它源于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所以改为“学本”,是为了突出“除了学生,学习这一行为更应该是课堂之本”的思想。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转变教育观念,努力落实“以学为本”的教学转型,江苏各地也在努力践行这一思想。有的推行“立学课堂”,如南通;有的推行“三动课堂”,如无锡……然而,“学本课堂”理解起来容易,但是受长期传统讲授课堂的影响,真正想要有效落实并非易事。为了保证“学本课堂”的强力推进,我校在原有的“思、议、展、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十二字方针”保障推进,即“限时讲授、小组合作、展示训练”——课堂决不允许全部讲授,最少应有一半时间用于学生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方式,互学助学,释疑解惑;让学生当堂训练,充分利用黑板板演或展示,力求以练悟讲,增强直观教学。我校相继开展了面向全市的“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组织了落实“十二字方针”优秀课评比;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评选课改领航年级、领航班级和领航教师,努力推动课改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建构“容量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障。每所学校都知道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但是课改成效凸显、成功推广的例子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教师都知道课堂“学生主体”的重要性,但是课堂一旦真的给予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容量就会变小,长此以往,这个学科的教学进度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展示的时候都是“学本课堂”,关起门来又回归传统课堂。难道“以学为本”就必然带来课堂容量变小?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学为本”和课堂容量并不对立,要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做到“以学为本”和课堂容量的完美结合。因此,我校特别重视引导教师在关注“以学为本”的情况下,增加教学容量。我们要求教师重视时间观念,课堂上少说废话,少进行无关拓展;精练教学内容,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思路,力求用简练的表述突破重点难点。我们要让教师都相信,“学本课堂”和“容量课堂”完全可以相互融合,要持之以恒对此进行实践,使之逐渐成为每个教师的教学追求。

  四是建构“深度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表征。能不能成为高效课堂,要看这个课堂是否实现了“深度学习”,这是达成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参考或者依据。“深度学习”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辛顿教授在21世纪初提出,随着近年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研究的重视很快为世界所接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为倡导情境教学、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也越来越重视“深度学习”。这就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搭建由浅入深的问题阶梯、进行拓展迁移或设计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向知识更深处漫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思辨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习惯,不断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更多的适合新时代需要的优秀学子。

  五是建构“方法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辅助。高中课堂,试题分析和讲解是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各个考点的考查要求、考查形式、应考方法等烂熟于心;要不辞辛苦,大量做题,相互比较,深入钻研,总结归纳出属于自己的、科学高效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在课堂上,不管面对如何艰深的知识点或者考点,教师都要成竹在胸、点石成金,通过自己简洁易懂的语言,快速突破重点难点,并教给学生“秒杀”难题的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起来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更有信心。

  为了保障“五个课堂”的推进和落实,我校还大力倡导抵制“三无课堂”,即教师上课“无激情、无互动、无课件”。“无激情”就是没精打采,没有活力,声音小(我校要求凡是天生声音小的教师,要配备小扩音器),抱着文本讲授。“无互动”就是“扎根讲台”,不走到学生当中去,不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不组织展示讨论,采用单向灌输,认为这样上课最简单,教学进度最快。“无课件”就是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触摸屏、展台、投影、幻灯片等,怕麻烦,图省事,喜欢一支粉笔、一张嘴。年级部每天巡课,凡是发现“三无课堂”的,当做教学事故进行通报和处理,以此在全校营造浓厚的重视“五个课堂”建设的氛围,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杨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

对“五个课堂”建设实践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3-0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杨 帆

  课堂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任何一所学校都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在学校管理中,如何来研磨、监管、评价、优化课堂,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适合各学科、被全体教师接受的高效课堂管理思想和路径,这是每所学校都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校根据自身苏北县中的特定校情和学情,努力建构“五个课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杨帆

  一是建构“激情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课堂是师生进行生命对话、思维碰撞的场域。“一个教师和数十名学生对话”的这个课堂教学基本特点,决定了教师上课必须具有激情,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具备“精气神”。如果教师自己老气横秋,上课没有朝气、没有激情、没有活力、没有趣味、没有气场,照本宣科,学生怎么可能热情参与?怎么可能专注聆听?怎么可能生生互动?这样的课堂又何谈“高效”?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就是说,教育是一门唤醒、感染、启发、打动对方的艺术。课堂唤醒不了学生、感染不了学生、点燃不了学生,就失去了灵动和生气。因此,我校要求,课堂上每一个教师都要“像个主持人,活力四射;像个演讲师,精神抖擞”,要用自己的激情调动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的情绪,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是一节课成功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是建构“学本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核心。“学本课堂”就是以学生和学习为本体的课堂,它源于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所以改为“学本”,是为了突出“除了学生,学习这一行为更应该是课堂之本”的思想。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转变教育观念,努力落实“以学为本”的教学转型,江苏各地也在努力践行这一思想。有的推行“立学课堂”,如南通;有的推行“三动课堂”,如无锡……然而,“学本课堂”理解起来容易,但是受长期传统讲授课堂的影响,真正想要有效落实并非易事。为了保证“学本课堂”的强力推进,我校在原有的“思、议、展、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十二字方针”保障推进,即“限时讲授、小组合作、展示训练”——课堂决不允许全部讲授,最少应有一半时间用于学生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方式,互学助学,释疑解惑;让学生当堂训练,充分利用黑板板演或展示,力求以练悟讲,增强直观教学。我校相继开展了面向全市的“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组织了落实“十二字方针”优秀课评比;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评选课改领航年级、领航班级和领航教师,努力推动课改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建构“容量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障。每所学校都知道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但是课改成效凸显、成功推广的例子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教师都知道课堂“学生主体”的重要性,但是课堂一旦真的给予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容量就会变小,长此以往,这个学科的教学进度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展示的时候都是“学本课堂”,关起门来又回归传统课堂。难道“以学为本”就必然带来课堂容量变小?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学为本”和课堂容量并不对立,要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做到“以学为本”和课堂容量的完美结合。因此,我校特别重视引导教师在关注“以学为本”的情况下,增加教学容量。我们要求教师重视时间观念,课堂上少说废话,少进行无关拓展;精练教学内容,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思路,力求用简练的表述突破重点难点。我们要让教师都相信,“学本课堂”和“容量课堂”完全可以相互融合,要持之以恒对此进行实践,使之逐渐成为每个教师的教学追求。

  四是建构“深度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表征。能不能成为高效课堂,要看这个课堂是否实现了“深度学习”,这是达成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参考或者依据。“深度学习”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辛顿教授在21世纪初提出,随着近年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研究的重视很快为世界所接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为倡导情境教学、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也越来越重视“深度学习”。这就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搭建由浅入深的问题阶梯、进行拓展迁移或设计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向知识更深处漫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思辨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习惯,不断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更多的适合新时代需要的优秀学子。

  五是建构“方法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辅助。高中课堂,试题分析和讲解是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各个考点的考查要求、考查形式、应考方法等烂熟于心;要不辞辛苦,大量做题,相互比较,深入钻研,总结归纳出属于自己的、科学高效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在课堂上,不管面对如何艰深的知识点或者考点,教师都要成竹在胸、点石成金,通过自己简洁易懂的语言,快速突破重点难点,并教给学生“秒杀”难题的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起来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更有信心。

  为了保障“五个课堂”的推进和落实,我校还大力倡导抵制“三无课堂”,即教师上课“无激情、无互动、无课件”。“无激情”就是没精打采,没有活力,声音小(我校要求凡是天生声音小的教师,要配备小扩音器),抱着文本讲授。“无互动”就是“扎根讲台”,不走到学生当中去,不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不组织展示讨论,采用单向灌输,认为这样上课最简单,教学进度最快。“无课件”就是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触摸屏、展台、投影、幻灯片等,怕麻烦,图省事,喜欢一支粉笔、一张嘴。年级部每天巡课,凡是发现“三无课堂”的,当做教学事故进行通报和处理,以此在全校营造浓厚的重视“五个课堂”建设的氛围,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杨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陈路